杀虫剂为什么能杀虫(杀虫剂的作用机理是啥)
马上又到了虫害高发的季节,今年的气温高,虽然热但咱们农户朋友们还是多少有点好处的,就是高温虫害不活跃。那么8/9/10月,咱们又要开始头疼了。
因为还没有安排到具体的区域去处理虫害问题,所以今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案例和操作分享,就拿出一些杀灭虫害的小知识跟大家分享一下,算是提前打预防针吧。

一般杀虫剂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胃毒、触杀、内吸和熏蒸,此外还具有拒食作用、引诱作用、不育作用、昆虫生长调节作用等;很多杀虫剂同时具有几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杀虫剂可以发挥一种作用,也可以发挥几种作用。
触杀作用:药剂通过接触昆虫体壁(包括表皮、触角、附肢、足、翅等)渗入虫体,使虫体中毒死亡。
胃毒作用:药剂通过昆虫口器及消化系统进入虫体,引起害虫中毒死亡。
内吸作用:药剂通过植株的叶、茎、根或种子被吸入植物体内,当害虫刺吸带毒植物的汁液或咬食带毒组织时,引起害虫中毒死亡。
熏蒸作用:药剂在常温常压下能气化为毒气,或分解生成毒气,通过昆虫的气门及呼吸系统进入昆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

要想实现良好的药效和提升对作物的安全性,对于农药有效成分的选择及制剂加工工艺均有较高的要求。
微乳剂属于水基化的环保剂型,纳米粒径,能够在作物叶片表面高效润湿铺展,形成油亮的药膜,扩大与害虫的接触面积,纳米级药剂能够更好地进入害虫体内,提升杀虫性能。

与此同时,由于纳米级农药粒径极小,能够大幅提升制剂的原有性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增强农药的触杀、渗透、胃毒、内吸传导等作用,使制剂的药效性得到最大程度上的释放,杀虫更省心。
那是不是只要把虫杀死就好了呢?并不是
某些药剂的杀虫效果很好,但本身为高毒或中等毒,且配方中通常含有大量极性溶剂,对非靶标生物(如蜜蜂)、环境及作物的使用风险高,长时间使用容造成药害或污染水体;好的药剂不仅要追求持效性、耐雨水冲刷以及高效的内吸传导性能,对作物和环境等的安全性更要好,否则一味追求药效导致影响作物健康生长和破坏了环境的可持续性,那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使用安全高效的绿色杀虫剂(拥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才是解决作物害虫的更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