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孩子“不想上学”?或是“求助信号”

时间:2025-09-10 12:15:00

开学才一周多,心理门诊就来了好几个初高中的孩子,他们说着同一句话:“医生,我不想上学……”有数据显示,近四成中学生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这说明厌学不是个别孩子的“小情绪”,而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普遍现象。面对“不爱上学”的孩子,家长该如何理解、怎样疏导?学校和社会又该做些什么呢?

读懂厌学:可能是孩子的“求助信号”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厌学是“偷懒”“叛逆”,其实,厌学的背后,藏着孩子没说出口的“我需要帮助”。很多孩子厌学的个人成因,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了解。

一是心理状态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情绪,会让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对校园产生恐惧;二是学习能力不足,若基础薄弱、理解能力欠佳,长期跟不上学习进度,易陷入挫败感,进而逃避学习;三是缺乏学习兴趣,当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与自身需求无关时,难以产生内在动力;四是自我认知偏差,部分青少年因成绩不佳否定自身价值,形成 “我不是学习的料”的负面认知,逐渐放弃努力,最终表现出厌学行为。

更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厌学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家庭系统运行出现偏差的外在表现。例如,父母过度关注分数,孩子考试失利即遭指责,内在不满的情绪越积越多,最终以厌学的方式爆发;缺乏沟通,导致孩子在学校遇到人际关系矛盾、学习困难时,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只能独自承受压力,进而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此外,家庭氛围不和谐,比如父母经常争吵、冷战,也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逐渐产生逃避心理……这些都可能催生孩子的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厌学行为的出现。

家庭发力:三个方法帮孩子走出困境

读懂孩子的“求助”后,家长不用慌,关键是用对方法,帮孩子重新找回面对学习的勇力与动力。

首先,家长要学会在要求上“退一步”,在沟通上“进一步”。在成就的养育的要求上放宽容,抓大放小,在情绪和需求上看见更多。例如不再把目光只盯在作业和分数上,而是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抱怨时,不要急于反驳,而是试着倾听。其次,要学会“见力借力”,挖掘家庭内外的资源。看见孩子自身潜能,鼓励自主,学会放手。在生活中常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们微小的进步并要及时肯定强化,不断构建个体的内在资源信心。最后,要当“言传身教”的榜样,放下大道理,少说多做,家长自身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家庭成员个人的自在与幸福能够营造出轻松有弹性的成长氛围。

家校社协同:别让孩子“孤军奋战”

除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应对孩子厌学问题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和社区要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当发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时,及时介入干预,形成“家校社协同”的教育合力,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教育方向偏差。

“学习不止一条路,成功也不止一种定义”。孩子厌学从不是他的“独角戏”,只要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发力,给孩子支持,为孩子提供多元发展空间,孩子总能重拾学习动力,享受成长的快乐。(本文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理治疗师苏萍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