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福建,很闹热丨非遗“潮”起来,文创“火”出圈,消费“热”起来!

时间:2025-05-07 08:26: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柳小玲 沈舜枝/文 田米/图

小朋友对泉州文创爱不释手

这个“五一”假期,泉州依旧人气爆棚,游人如织。漫步古城街巷,文创店、市集里,泉港福船、安溪竹藤编等“非遗技艺”变身年轻人追捧的“新潮品”;蟳埔渔村200多家簪花围体验店,创新推出“新中式”审美潮流,个性化定制妆造,吸引游客体验消费;而融合世遗、非遗元素的古城生肖IP,引来众多游客打卡拍照,还带动周边销售热潮……

当非遗技艺与潮流设计碰撞,千年古城正焕发消费新活力。近年来,泉州以非遗文创为抓手,将非遗代表性项目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场景,通过“非遗+设计+场景”的创新模式,既让非遗“活”在当代生活,也为文旅消费注入强劲动能,走出一条文化遗产与商业价值共生的发展路径。

文创品热卖

非遗元素“加分”

游客挑选爆款冰箱贴

以木偶戏经典剧目《钟馗醉酒》为灵感的冰箱贴;德化白瓷烧制的“龙鲤鲤”摆件……这些融入非遗元素的文创品就藏在古城一家家别具一格的文创店里。

在西街“鲤物”文创店,不少游客正在店里挑选文创品。“这个‘滴水兽’很有意思,我在逛古城时,在很多建筑屋檐上都能看到。”上海游客汪女士见到“滴水兽”系列,甚是喜爱,一下买了10个冰箱贴、2件陶瓷摆件,送家人朋友。

“文创品为游客提供了‘可带走的文化记忆’,融入了非遗元素的文创品尤受欢迎。”“鲤物”文创店创始人黄跃昆介绍,店里的爆款“滴水兽”冰箱贴,每逢五一、国庆等节假日的月份,仅单款每月就能卖出2000个。他们还融入提线木偶戏、陶瓷、石雕等非遗元素,开发出的上百款非遗文创品,销售额也较可观。

润物市集热闹非凡(受访者供图)

夜幕下,西街肃清门广场的润物市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来自西安的小曾也购买了一些以非遗簪花围、福船为设计灵感的挂饰和摆件。“泉州的文创品丰富有创意,又独具地方特色,逛一晚上都不觉得累。”小曾说,有地方特色的文创品是她旅行的见证,每到一座城市,她就喜欢收集这类文创品。

泉州文旅集团创办的文创市集润物市集已实现日常化,每周二至周日正常营业,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吸引来来往往的游客。“我们对市集商家做过调研,大部分摊位平常营业额在几百元,节假日可达1000~2000元之间,高峰期单日人流量超过1.5万。”润物市集现场负责人张铱铱介绍说。

簪花围走红

古城满街“繁花”

大量游客在泉体验簪花围

泉州非遗“簪花围”的走红,始于2023年赵丽颖的一组“簪花”照片。明星效应持续发酵后,簪花围迅速成为流量焦点,吸引大量游客涌入体验同款簪花,蟳埔簪花店激增,从不足10家激增至如今的200余家,带动了当地文旅消费。

走进蟳埔村,随处可见“簪花女郎”的身影。妈祖庙旁的“晴天姐姐”簪花体验店里,山西游客上官女士慕名而来。“蟳埔是簪花围的发源地,这次来泉州专门体验下。”上官女士说。为了拍得更有特色,她提出要换真花来簪花围,并搭配马面裙的需求,店主黄丽泳立马为她量身定制此妆造。随后,上官女士又定了驻店拍摄团队,和蚵壳厝建筑、寺庙、风土人情等场景拍了组美美的照片。

“我们在保留传统簪花围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新中式’审美潮流,提供旗袍、马面裙等服饰搭配,并支持个性化定制,采用真花‘簪花围’,时尚、创新,这是走在前列的。”黄丽泳说。蟳埔爆火之前,村里只有数家簪花店,没什么游客,她的店也只提供蟳埔传统服饰。而随着簪花店越开越多,市场竞争激烈,为迎合游客需求,他们也在不断创新,吸引游客进店,这两年高峰期每日进店三四百人。

“太多款式可选择了,到店就能享受服饰、妆造、摄影一条龙服务。”游客林女士走进铂爵民族写真店内,店长马先生向她详细介绍了研究团队专门为“簪花围”元素打造的上百款多样化风格,任由她挑选。

“为服务蟳埔市场,我们扎根蟳埔,在尊重传统技艺基础上,研究各类风格的簪花围妆造,由游客选择自己喜欢的,拍摄团队也是统一管理的,服务好游客。”2024年,马先生在蟳埔经营的4家店服务客人超3万人,营业额达1500万元左右。

生肖IP火爆

游客专程“打卡”

“距离生肖IP推出已过去两个多月,但‘七彩刺桐蛇’的冰箱贴、摆件等文创品还是很受欢迎,不少游客来购买。”在中山路一家文创店,工作人员小陈介绍。

“我刷到了‘七彩刺桐蛇’视频,最喜欢‘州州’,听说它融合了很多泉州非遗,不仅好看,还有文化内涵,就买了两个,自己收藏和送给好友。”上海游客杨女士说。

“七彩刺桐蛇”是今年鲤城推出的蛇年古城生肖IP,以七只不同色彩的灵蛇形象为核心,融合非遗元素拍胸舞、茶文化、红砖建筑等,在古城、清源山等地设置大型艺术装置,每只“蛇蛇”出场时,还推出相应的非遗表演。

“春节期间,大家在打卡‘蛇蛇’时,被生肖赋予的文化故事所吸引,提升了游客停留时长,促进周边餐饮、交通、文创店铺的流量转化。”鲤城文旅局副局长林菲介绍。每只“蛇蛇”一经推出,就吸引市民及省内外游客专程前来打卡。“IP赋能下,‘过夜游’的游客也有所增加。”

而围绕“七彩刺桐蛇”,鲤城线下推出“贪吃蛇寻宝挑战赛”“快闪店”等活动,将IP与消费场景深度绑定。游客通过参与定时寻宝活动,就能在指定商家兑换限定美食或折扣券;快闪店则推出“七彩刺桐蛇”生肖IP文创品,冰箱贴、服饰、玩偶等,结合泉州本土品牌如匹克、顺丰等联名产品,形成消费热点。

此外,还与诸多优秀企业签约授权“七彩刺桐蛇”生肖IP各类衍生周边产品,探索了可持续文化赋能新路径,丰富文旅消费新形式。截至2025年3月,授权冠名总价值1687万,开发周边产品多达63款,全网曝光量10.5亿。

专家:

非遗文创“接地气”,文旅消费“有人气”

泉州非遗文创为何能成功带动当地吃喝玩乐潮,并推动文旅消费?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氏锡雕市级非遗传承人、黎明职业大学“双师型”教师林慧认为,得益于近年来泉州非遗文创够“接地气”,与泉州传统文化紧密贴合,创作出各类能代表泉州的文创品、IP和消费场景等。“泉州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与文化底蕴,南音、木偶戏、德化陶瓷、闽南传统建筑技艺等众多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文创开发提供了深厚土壤。”

“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如锡雕制成时尚茶具,以泉州南音为灵感的音乐盒,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在景区、古厝、博物馆等空间打造非遗工坊、非遗体验馆等沉浸式体验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促进二次消费。”林慧说。而通过引入文创企业、设计师团队,以市场化运营打造爆款文创产品,形成了可持续商业模式。

泉州非遗文创的成功,本质是通过“文化解码—创意赋能—场景重构—传播裂变”的模式,将静态遗产转化为可体验、可购买、可传播的文创产品,激活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的共鸣,最终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未来还需进一步注重产品迭代、服务升级与可持续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让非遗文创释放更多消费活力。”林慧表示。

“当前泉州文创市场活力满满、创意迭出,文创从业者市场嗅觉敏锐,并深入挖掘泉州历史文化元素,古今结合、古为今用,创新开发热销爆品。”泉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泉州在政策扶持与赛事驱动上,出台了《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励措施》等措施,对优质文旅IP给予奖励补助,并举办“润物无声”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等,孵化文创IP。鼓励打造个人IP,支持单位和个人在国内外举办文创展会。通过举行润物市集等推广活动,吸引人流,带动消费。

编辑:一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