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以侨为桥,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粤派评论·新大众文艺风
近日,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建设启动,广东网络文学(江门塘口)青创孵化中心共建签约仪式也在江门开平市塘口镇举行。这标志着江门以网络文学为载体,构建新大众文艺生态的战略布局。
其与青创孵化中心的共建,不仅为青年创作者提供创作扶持与IP转化通道,更通过“网络文学+文旅”模式激活侨乡故事IP库,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表达的双向赋能。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大众文艺实践,既延续了侨乡文艺扎根基层的传统,又以数字化手段打通了文化出海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新质生产力。
【案例】
为大众文艺提供“新样板”
新大众文艺的浪潮,正在以新的方式改变乡村。
在江门开平市塘口镇,一座承载着侨乡记忆的百年旧墟,因文艺的注入焕发新生。先锋书店、国际研学空间、艺术公社等文化地标在此扎根,传统民俗与当代艺术交融碰撞,一场以文艺为引擎的乡村振兴实践悄然展开。
5月,坐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塘口镇,又有了新动作。江门市委宣传部在这里启动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建设,与省网络作家协会签约共建广东网络文学(江门塘口)青创孵化中心,并向全社会“无界创客”发出英雄帖,以每月100元住人才公寓+政策扶持等优厚条件,吸引作家、微短剧创作团队等人士入驻。

文化沙龙现场
此次创新举措,是“侨乡文脉”与“新大众文艺”的双向奔赴,是江门在新时代坚守文艺创作为人民的生动体现,更是江门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关键行动,标志着侨乡文化自信的主动破圈与文艺赋能的实践探索。
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表示,“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受众在变,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变、创作坚守的科学规律不变,创作必须遵循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并从中汲取历久弥新的艺术养分,从而书写火热时代与表达真情实感。而我们党委、政府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的使命不变,为艺术生长繁荣提供宽松的土壤和为创作者提供舒适环境的职责不变。”

启动仪式现场
坚守人民底色,是江门文艺的优良传统。从戴爱莲“舞蹈要为人民而舞”、红线女“粤剧要贴近群众”,到舞剧《侨批》等18部戏剧创作形成令人瞩目的“江门戏剧现象”,再到此次成立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发起建设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这正是江门市委宣传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不变情怀,是适应新时代、新受众需要开展的守正创新的探索实践。
选择网络文学作为突破口,是基于江门文艺发展的一大亮点,也体现江门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近年来,江门网络文学发展势头强劲,涌现出黛墨、风晓樱寒等知名作家,多部作品点击量破亿并成功改编为影视剧。网络文学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表达形式。2023年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首个基地落地江门,为此次青创孵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青创孵化中心的成立,为广大“素人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场景和思路,江门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格局与未来,进一步释放网络文学的无限潜力。

来自上海、天津、湖南等地的网络作家实地走访了塘口镇的碉楼群、先锋书店及田园民宿
新大众文艺、素人写作的根,必须扎进文化的土壤里。没有魂的笔,写不出有温度、有厚度的文字。侨乡文化,则是江门文艺的灵魂所在。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530多万海外侨胞的文化基因与开平碉楼等世界文化遗产,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沛的灵感源泉。
采风活动现场,来自上海、天津、湖南等地的作家实地走访了塘口镇的碉楼群、先锋书店及田园民宿。诸多青年网络作家表示,塘口“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美学场景,为创作提供了鲜活素材。
每一个时代,文学都有自己的使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不仅仅是用来阅读的静态遗产,更应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产业振兴的鲜活力量。江门走出一条将深厚侨乡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动力的创新之路。依托塘口镇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和“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优势,以数字化、网络化手段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继新大众文艺社成立后,5月15日,江门塘口“IE公社”建设暨“无界创客”招募计划正式发布,打出“不管I人还是E人,来了都是一家人”的口号,继续向全国“数字游民”和创意工作者发出邀请,推动网络文学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塘口镇不仅坐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更有先锋书店、艺术公社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美学。受访者供图
“绿槐楼阁山蝉响,青草池塘彩燕飞。”新时代的江门侨乡,以网络文学为载体,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续写吴有恒《山乡风云录》的精神脉络;以“数字+文艺”为双翼,重塑侨乡文化生态,为新时代中国乡村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极具侨都特色的创新样本。

吴有恒,江门恩平人,其创作的《山乡风云录》,是"岭南革命文学"的开山之作,首次系统建构了粤语方言区的革命话语体系,获广东省首届鲁迅文艺奖(文学类)、入选"广东百部文艺精品"建国50周年特别评选。作品以1947年江门五邑武装起义为历史坐标,将地方革命经验升华为普遍的民族解放叙事,其用岭南文化的语言讲述了中国的革命故事,为当代文艺创作如何扎根传统、回应时代提供了典范。
侨乡江门,正以开放姿态向全球创作者发出邀约:“来了就是自家人,这里永远为你留一盏灯。”从人才公寓到文化咖啡馆,从政策扶持到社群支持,江门用创新思维厚植侨乡文艺沃土,以满腔诚意广纳“无界创客”,期许更多港澳青年、华侨新生代在此逐梦,在这片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激情碰撞的热土上,以侨为桥,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访谈】
谢有顺:新群体、新媒介、新经验是新大众文艺的基础
如何理解新大众文艺的“新”?网络文艺前景如何?新大众文艺又将如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为此,羊城晚报独家专访了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

开辟孕育新文艺类型的试验田
羊城晚报:新形势下,江门启动建设侨乡新大众文艺社,请问您对江门这一创新之举有何评价?
谢有顺:侨乡新大众文艺社的成立是一个创举。江门通过提供旅居支持、作品转化通道等具体政策,展现了留住创作人才的诚意。侨乡作为文化富矿,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各种元素在此交融,天然具备激发灵感的土壤。以网络为切入口,赢得青年人,创作出更多青年人喜欢的作品,这既是传播地方文化的新路径,也是构建与年轻一代对话的桥梁。这一平台既能凝聚新的作家力量,也有望催生优秀作品。
羊城晚报:如何看待江门以“无界创客”形式汇聚创作者的做法?
谢有顺:创作本无边界,江门提供的开放场域正契合这种精神。这里不应局限于传统题材,更应成为孕育新文艺类型的试验田。地方政府的角色是营造尊重文化的氛围,而非设定创作框架。
当来自各地的创作者形成文学共同体,侨乡特有的文化碰撞必将激发新故事、新精神。
羊城晚报:对青年创作者深挖侨乡文化底蕴有何建议?
谢有顺:愿意来到这个地方驻留的写作者,一定要有耐心和专业精神。故事的引子、题材有的埋藏在一些典籍里,有的埋藏在日常生活的深处,有的埋藏在街巷或者农屋里,没有耐心深扎,你就不容易发现它。当个人经验与本土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当熟悉度转化为共情力,那些沉睡在碉楼砖瓦间的故事自会苏醒。

广东首家先锋书店落户江门开平塘口天下粮仓
写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羊城晚报:“新大众文艺”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谢有顺:“大众”并非固化概念,而是不断变动的。不同人群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和文化需求。新大众文艺的创作群体是新的,过去写作属于少数人的专利,许多群体本身没有声音,是沉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群体都接受过良好教育。无论是快递小哥、普通工人还是农民,都能直接站出来书写自己的故事,这是一种进步。
过去创作发表、出版是难的,如今任何人都可以诉诸自媒体和网络媒体,将自己的作品发表出去,获得反响,并形成自己的写作交流群体。可见,新大众文艺的写作群体是新的,发表媒介、传播方式也是新的。
全球化浪潮使得大家的生活变动不居,他的经验类型和边界也在不断扩展。他过去的生活记忆、文化库存和现在的生活碰撞之后产生的新经验、新想法、新感受,将它表达出来,就会产生新的文学。
新群体、新媒介、新经验,这是新大众文艺的基础。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网络文学能否被视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代表?
谢有顺:网络文艺是新大众文艺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写作类型。它的传播方式、受众人群以及通过点击量获取稿酬的方式都是全新的。它的受众主要是青年,而青年是大众中最有活力、最有前景的类群。得青年者得天下。同时,网络文艺作为新大众文艺的承载者,它的传播介质是网络,没有边界,直达每一个读者,非常便利。它可以突破纸质图书发行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年读者。这是网络文学的优长。
但是,我们也不要因为网络文学是新出现的文体,就认为它的是最新、最好的。新的不一定是好的。文学不应该有这样的逻辑,并不是有了新的文体,传统文体就可以被抛弃或者视为落后。在大众文艺中,网络文学的写作群体、传播媒介和受众可能是新的,但是有的作品价值观念较旧,比传统文学还旧。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让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进行深度交流,彼此激励和借鉴。
羊城晚报:新大众文艺的发展如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谢有顺:网络文艺对乡村文化振兴肯定有好处。因为很多乡村里都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很多传奇、悲情的素材,甚至还有老屋、老街、老村落,这些都是好的故事展开的空间。江门开平碉楼等文化遗产、遗迹,就适合承载各种想象。可以通过这些载体,构筑、设计、想象故事。
今天,乡村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元素和乡村文化相结合,很多人从这里出去后又回来,或者新的群体在这里扎根,开辟全新的产业、全新生活,等等,这种激荡融合也能孕育和产生许多新故事,开创全新的艺术想象空间。

开平碉楼群
【观点】
刘卫国(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真正的大众文艺时代已经到来

文艺发展有时需要某一概念或某一口号的引领,这个概念、口号就像一面旗帜,能够引领文学向着某个方向前进。“新大众文艺”是一个新概念,从字面意义上看,这个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新大众的文艺,一是新的大众文艺。
不要从阶级或阶层的角度理解新大众,而要从代际的角度理解新大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征,现在关注网络小说的越来越多了。“新人类”一代生活在电脑、网络、手机时代,对以文学为代表的文艺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偏好。
中国文坛过去曾经提倡过“大众文艺”,比如上世纪20年代末期,郁达夫和鲁迅就曾创办过《大众文艺》杂志,提倡“大众文艺”。后来,也有过倡导“文艺大众化”的运动。但是,当时出现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仍是知识分子为大众“代言”的作品,而不是大众自己发声的作品。
严格地说,这些作品是“大众化的文艺”,而不是“大众自己的文艺”。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尚未普及教育,大众的大多数不识字,不能创作,他们的心声,只能由知识分子代为抒发。但是如今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大众自己能够发声了,能够创作了,真正的大众文艺的时代已经到来。
此次江门成立的“侨乡新大众文艺社”,既呼唤着大众文艺的新面貌、新可能,也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一扇新的观察窗口。开平塘口镇以前是一个空心镇,但是,经过一系列规划,人口逐渐回流,还吸引不少外来人口在此驻留。乡镇旅游、乡镇文创、乡镇建设现在搞得热火朝天。江门“侨乡新大众文艺社”、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的落成,可以说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新乡土中国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样板。
于爱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会长):
“广东经验”的核心内涵

新时代以来,城镇化、数字化重构了“大众”的存在形态,大众文艺进入“技术赋能”与“人民性回归”的新阶段。一方面,乡村振兴与“新山乡巨变书写”,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展现新时代乡村的“人、地、业”之变,证明大众文艺能以“共情叙事”激活主流价值。另一方面,数字时代的大众文艺革命,如短视频、网络文学、元宇宙等新技术重塑了文艺生态。
在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进程中,广东形成了以改革开放文化和地域文化为基底的差异化实践模式。这些模式都应当是“广东经验”的核心内涵,既展现了政策驱动下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表现出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行政主导与市场活力的深层张力。
新时期以来江门作家群笔耕不辍,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部(篇)文学作品在全国、全省报刊发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在广东文学的版图上,江门作家对侨乡的书写自觉而坚韧,具有比较鲜明的“侨乡叙事”特征。通过坚守“人民性”导向,网络文学必将在新大众文艺的繁荣发展中,肩负新使命,作出新贡献,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山乡巨变”新史诗。
在新时代新大众文艺实践中,江门作家群及其侨乡叙事,还存在一定的模式困境,一是应当警惕文化表达的“博物馆化”,即避免作品过度依赖历史符号(如碉楼、侨批)、陷入“文化猎奇”的问题;二是针对代际传承断层的问题,即Z世代侨眷对侨乡文化认同度下降,年轻创作者更倾向都市题材,导致侨乡叙事面临“断代”风险。为此,理当未雨绸缪,寻求突破路径,探索未来可能性。
王小英(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最有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部分

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网络文学是中国新大众文艺中最有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部分。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文学,今天的网络文学是一种更为多元的、包含了影视游漫改编的新大众文艺,也是一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全球扩张力的文化产业。
差异化发展是地区文学发挥自己特色的关键。江门属于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有其很特殊的地方。简单来讲,就是很务实,不太喜欢张扬,但是敢于担当,于是事情就做成了。广东文学有一个特殊性,就是有强烈的经世致用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社会震荡度越高,其文学上的担当感越强,反之则较弱。
比如,江门新会人梁启超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发起的“小说界革命”的目标就是改良群治,并且明确了小说写现实、乐而多趣的特点。今日网络文学界的现实主义创作倡导,与昔日梁启超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网络文学作家写华人故事,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可以转变为经济效益。从现在海外华人的实际情况来看,老一代还在执着地办报刊,新一代主要阅读的是网络文学。所以,新时代的侨乡巨变,假如能用网络文学擅长的抓取读者的技巧写出来,然后又通过出版、网络等各种传播渠道找到侨胞读者,前景将不可限量。
【作家发言】
●唐国政(水边梳子):
中国作家协会《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乡村题材年新增作品超12万部,37%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此前,作家陆天明团队创作的《春天的马拉松》被改编为影视剧时,剧组直接在村庄取景,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300%。网络作家不是乡村的旁观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数据+故事”的双螺旋,重构山乡叙事。
●王敏(冰可人):
江门作为著名侨乡,拥有丰富的华侨文化、碉楼文化、非遗传统等独特IP,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艺社的建立更能系统性地整合这些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化。当前,网络文学、影视、短剧已成为地方旅游的重要驱动力,如《狂飙》带火江门老街,文艺社可孵化更多侨乡故事,赋能文旅经济,打造创作+文旅+商业艺术小镇IP。
●艾力塔姆尔·排尔哈提(历史系之狼):
所谓新大众文艺,应坚持以“新”为创作核心。传统文学常以现代人视角观察历史,比如乡土题材总在复刻“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但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这种写法已经不够有冲击力。我们瞄准年轻一代,提出“三新”原则:题材角度要新(比如逆向穿越)、创作手法要新(糅合网络文学基因)、受众定位要新(贴合Z世代认知逻辑)。与其重复前辈的观察,不如带读者换个位置看世界。
●聂怡颖(三生三笑):
对于网络作家而言,“新大众文艺”最重要的就是“大众”二字,因为网络作家的作品如果得不到大众的认可,就没有订阅和打赏。所以,网络文学与大众密不可分,如何让素不相识的大众为你的作品买单,是一大难题。但也不能完全迎合市场,还要坚持自己的创作。像我的《粤食记》一开始接连被拒,后来却广获好评,跟个人的坚持也是分不开的。
●占智才(寒门):
当天跟随着采风团的脚步,走访了江门自力村碉楼群、祖宅村、仓东村等多个塘口的特色景点,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碉楼群的历史回响,更是新时代网络文学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澎湃脉搏。这里题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将碉楼建筑的特色与比较受年轻一代群体喜欢的“末日求生”题材相结合,还可以基于侨批档案创作“年代文”,以新时代的视角撬动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
●江春燕(李慕江):
可能有人会说广东商人有什么好写的,不就是一双人字拖,一条中裤,腰间一大串钥匙?但其实粤商的视野和眼界极具魄力和前瞻性。华侨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形象,我们可以抓住核心精神,扎根开平这座侨乡的丰富资源,结合当下影视“年代文”热潮、非遗等元素,创作有真实感的“年代文”作品或商贸故事。
●谭月韶:
我是在侨乡的农村长大的,我们村本身也是革命老区,所以我挑选了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来写。我的山乡巨变,写的就是侨乡这样的变迁。现实中的生活,往往比文学作品更活色生香。前几天,新会陈皮村的村主任说,文化就是生活。我觉得他的表达很高明,生活往往比人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所以山乡巨变的创作首先要深潜其中,写出当地的文化,当地的生活。

文|记者 孙磊图|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