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赛道升温 赛力斯能否“二次突围”?
本报记者 陈靖斌 广州报道
近期,赛力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动作频频,战略布局逐渐清晰。
3月31日,赛力斯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北京赛航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赛力斯旗下子公司持股70%。此外,3月22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校园招聘中,新增“具身智能大模型工程师”博士岗位,要求具备将多模态数据能力应用于机器人等场景的能力,显示其正加快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储备与落地进程。
事实上,自2023年年底以来,业内便多次传出赛力斯计划涉足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的消息。尽管目前赛力斯方面尚未对此作出正式回应——截至发稿,记者就此向赛力斯集团发出的采访请求仍未获回复——但从公开信息及其一系列实际举措来看,赛力斯的相关战略已具雏形。
“赛力斯此时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并非偶然。”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曾参与机器人国家标准制定的专家周迪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差异化发展成为车企寻求突围的重要方向。涉足人形机器人,尤其是聚焦具身智能,或许是赛力斯打造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周迪指出,人形机器人作为智能硬件与人工智能融合的重要载体,与新能源汽车在感知系统、控制算法、动力系统等多个技术层面存在高度协同。“人形机器人的加入,有助于赛力斯构建更完整的智能汽车生态系统,不仅能强化品牌的智能化标签,也可能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量市场。”他说,“在传统汽车企业纷纷转型智能化的背景下,谁能更早完成机器人与汽车技术的深度融合,谁就有望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战略布局逐步清晰
近日,赛力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一系列动作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从企业设立、校招岗位设置,到业内持续流传的动向传闻,赛力斯在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逐步浮出水面,其战略推进路径也愈发清晰有序。
今年3月31日,北京赛航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赛力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战略支点。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0万元,由赛力斯旗下的重庆凤凰技术有限公司持股7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持股30%。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朱乾勇。
3月22日,赛力斯发布了2025年春季全球校园招聘公告,首次设立“具身智能大模型工程师”博士岗位。该岗位要求候选人具备多模态数据理解与生成能力,并能将其应用于机器人、智能制造及家庭服务等具体场景。
事实上,自2024年下半年起,赛力斯就在招聘平台上密集发布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技术岗位,包括具身智能控制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开发(电机-机器人)、产品经理(机器人)等,工作地点多集中于重庆研发基地,进一步印证了其在机器人领域的持续推进。
而有关赛力斯进军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的消息,早在2023年年底便已在业内频频传出。
尽管2024年11月4日,赛力斯官方曾回应称“没有与任何伙伴联合开展有关人形机器人的合作”,但随后又补充道:“公司持续锚定新能源智能汽车主赛道,同时关注前沿技术探索。”这一说法虽未明确,但与其近期一系列动作为外界留下了充足想象空间。
除技术与人才投入外,赛力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资本与品牌布局也在同步展开。
2023年12月,赛力斯与重庆市财政局旗下控股企业共同出资,成立重庆赛力斯凤凰智创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2亿元),专门承接机器人相关业务;2024年9月,公司申请注册“ROBOREX”商标,并于10月获得受理;直至今年3月,再度携手北航成立北京赛航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明确涉足智能机器人研发、销售及服务型消费机器人制造等业务。这一系列资本运作和商标动作,标志着赛力斯在机器人产业链条上的深度参与。
产业观察人士洪仕宾指出,赛力斯此时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拓展机器人技术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竞争路径,更有可能成为引领下一轮技术突破的关键抓手。”
洪仕宾进一步分析:“人形机器人本体技术是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够显著提升整车的智能化水平,增强企业在智能驾驶、交互体验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机器人技术作为未来智能制造和智慧生活的核心支撑,也为企业提供了跨产业拓展的广阔空间。赛力斯布局该领域,既有利于强化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壁垒,也有望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曲线,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向智能科技企业的转型升级。”
车企争相竞逐人形机器人
自2024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越来越多整车企业正将目光投向人形机器人这一前沿科技领域,试图通过差异化布局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口和增长曲线。无论是自研、合作还是校企联动,人形机器人正成为整车企业加快智能化转型、构建未来产业生态的重要抓手。
3月18日,长安汽车公开披露其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面向全社会寻求优质供应商。该项目聚焦驱动、动态控制、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核心技术,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推动人形机器人向高性能、低成本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构建完整的技术生态体系。
事实上,2024年11月长安汽车就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超过500亿元,围绕海陆空立体交通方案及人形机器人等战略领域展开布局。其中明确提及:将在2026年前推出飞行汽车产品,并计划在2027年前发布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人形机器人。
广汽集团则选择以迭代升级为路径,持续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其第三代人形机器人产品“GoMate”已对外发布,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的批量化生产,以满足行业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预计到2026年,GoMate将进入小批量整机生产阶段,并逐步向大规模量产过渡。
广汽方面透露,该款机器人将率先在广汽传祺、广汽埃安等品牌的生产线与产业园区开展示范性应用,进一步强化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实践与应用能力。
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布局较早的小鹏汽车,则于近期推出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董事长何小鹏表示,公司希望借助在L3级自动驾驶和世界模型方面的技术积累,推动工业级L3级人形机器人的研发,目标是在2026年实现量产。
相比自主研发路线,部分车企则选择与头部机器人公司深度合作。例如比亚迪、吉利、领克等均与机器人企业优必选达成合作,借助其成熟的技术与产品体系加快实训落地。据悉,优必选已将旗下工业版Walker S系列机器人部署至多家车企,开展第一阶段的单机自主智能实训。目前,项目已进入“实训2.0阶段”,通过多机协同实训与数据积累,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加速产品迭代。
尽管整车企业纷纷入局,但人形机器人作为一项融合了人工智能、机械工程、感知控制等多学科的复杂系统,商业化路径仍存在不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