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鸟”还能赚钱 这笔经济账咱好好算算
最近,演员李现“打鸟”的话题引来现象级讨论。先是被生态环境部认可,随后被全国各地文旅部门“喊话”,邀请他来自己的城市“打鸟”。
“打鸟”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调查显示,2018~2023年间,我国内地观鸟爱好者人数已经从14万成倍增长至34万,爱好者以中青年为主。
年轻人为啥盯上鸟了?
“入圈”门槛低,社交属性强。据资深观鸟爱好者介绍,刚入圈的新手,用手机和望远镜,就能实现“观鸟自由”。
内向的“i人”,可以做观鸟“独行侠”,独享这份乐趣;外向的“e人”,也可以通过加入观鸟组织、社团等,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打开某社交app搜索“观鸟”,相关话题浏览量有4亿,分享“打鸟作业”已经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新潮流。

爱好升级,拉动产业经济
据统计,我国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到世界鸟类种数的13%,是世界上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随着小众爱好升级为全民参与的新活动,越来越多的“进阶”观鸟爱好者愿意为了稀有鸟种奔向全国各地。随之催生的观鸟经济也成为不少地方的经济发展新引擎。

云南省盈江县,享有“中国鸟类资源第一县”的美誉。盈江县石梯村以鸟生“金”,通过建设观鸟特色村寨、规范鸟类监测点、举办“国际观鸟节”等等,让这个偏远小山村变身“观鸟圣地”,直接带动当地村民人均纯收入从过去不足2000元增长到2023年的1.2万元。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到村里,建民宿、当“鸟导”,在家门口做起了“鸟生意”。
还有广西崇左龙州县响水镇,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观鸟+民宿+研学”等复合业态,每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近200户村民参与观鸟经济,每户年均增收约2万元。

学生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鸟基地研学观鸟
年轻人爱“打鸟”,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行的新路径。各地借势积极打造观鸟经济,也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最后提醒大家,鸟类保护成果来之不易,“打鸟”必须遵守规矩。否则不仅破坏环境,还可能被猛禽伤害,甚至会违法。
“打鸟”注意事项:
1、拍摄繁殖期鸟类,距离要大于200米;
2、拍摄非繁殖期鸟类,距离要大于50米;
3、不能使用无人机拍摄、追逐幼鸟,或用“假饵诱拍”。
撰稿|于宛宁
主编 | 李雨楠
监制丨刘兵
部分内容来源|主播说三农、中国绿色时报、盈江县太平镇人民政府网站
责任编辑:于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