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红白理事会制度树起乡风文明新标杆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创新打造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活样本”。周家庄乡通过一套贯穿“制度约束、集体保障、文化浸润”的红白事治理体系,破解了农村“人情债”“攀比风”等治理难题,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基层实践方案。
制度创新破陋习:三统一规出文明新风尚
自1958年成立以来,周家庄乡始终坚持以制度建设破题,在全国率先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定“待客标准统一、操办主体统一、宴席形式统一”的“三个统一”原则:红事限定8桌以内素菜大锅菜,禁用高档食材;白事全程简办,仅提供大锅菜,全面禁绝烟花爆竹、烟酒礼品及封建丧葬用品。更具创新性的是,该乡将制度刚性嵌入集体所有制经济体系,对违规者采取扣工分、罚款直至党政纪处分,党员干部违反规定加重处罚,形成“制度面前无特例”的治理铁律。
集体赋能强保障:工分机制激活治理内生力
依托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周家庄乡构建起“工分激励+集体托底”的双保障机制:红白理事会成员按职务和服务时长计工分(红事每日1-1.2个工分、白事0.8-1个工分),纳入年终集体分红体系,既规避了市场化操办的利益驱动,又通过工分制激活了村民参与治理的主体意识。近五年数据显示,全乡每年200余场红白事均由集体承担食材采购、场地布置等成本,累计为村民节省开支超500万元,真正实现“婚事新办不浪费、丧事简办不破费”。
刚柔并济筑根基:双轨治理涵养文明新生态
在制度执行层面,周家庄乡探索“刚性约束+柔性引导”双轨模式:一方面将红白事简办纳入《社规民约》,通过社员大会、文化墙、广播网等载体构建全域共识;另一方面发挥党员干部“头雁效应”,建立“违规行为全乡通报”机制,同步推行理事会成员“一对一”入户沟通,将“反对浪费”转化为“为群众省钱”的民生实事。数据显示,全乡红白事违规率从2010年的15%骤降至2024年的0.3%,村民满意度达98%,腾挪出的资金反哺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形成“减负—增收—提质”的乡村治理良性循环。
时代启示:从“制度之治”到“文明共生”
周家庄乡的实践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四重启示:
制度创新是核心,通过精准量化的“规则清单”打破“人情社会”负向循环,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
集体力量是支撑,集体经济不仅为制度落地提供物质保障,更重塑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文化融合是灵魂,在保留传统礼仪内核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文明元素,实现“去陋习而不失温情,简形式而不减礼节”;长效监督是关键,将工分考核、党政监督与群众自治结合,确保制度执行“不打折、不断档”。当前,周家庄乡正探索“红白事数字化管理平台”,推动治理流程线上化、数据化,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其经验已吸引全国200余个乡镇前来学习,成为乡村振兴中“传统与现代共生、集体与个体共荣”的生动注脚。
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并行的时代背景下,周家庄乡以75年坚守证明:文明乡风的培育,既需要“定规矩”的制度魄力,更离不开“暖人心”的治理智慧。当移风易俗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当集体优势与个体发展深度融合,一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冀中平原徐徐铺展。(供稿人:田建忠 岳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