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离境退税”到“即买即退”,中国入境旅游服务消费再升级

时间:2025-04-16 09:50:00

(本文作者王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2025年4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将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从试点推广至全国。境外游客在中国购物现场即可领取退税款,这一看似简单的流程优化,实则是中国入境旅游服务消费升级的关键一步。从传统的“离境前退税”到如今的“即买即退”,政策迭代背后,折射出中国在吸引全球消费、推动外贸升级、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雄心。

政策升级:技术驱动效率革命

“离境退税”政策的核心是通过退还境外游客在中国购物时的增值税吸引消费,但传统模式下烦琐的流程常让境外游客望而却步。2023年试点启动的“即买即退”改革,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成为关键。例如,重庆试点商场通过接入海关总署的跨境消费数据平台,实现了境外游客身份、购物记录与退税资格的实时核验。区块链技术则确保了交易数据的不可篡改性,将退税审核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5分钟。数字人民币的跨境支付功能进一步优化了资金流转效率,境外游客可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秒到账”退税款,避免了传统跨境汇款的手续费与汇率损失。

技术红利还体现在商户端的服务升级。上海新世界城通过智能终端部署,将退税服务延伸至品牌专柜,境外游客扫码即可完成退税申请。2024年数据显示,接入智能终端商户的境外客单价平均提升32%,复购率增加18%。

消费升级:解码境外游客的消费决策心理

“即买即退”政策的效果不仅在于流程简化,更在于精准击中了境外游客的消费心理痛点。行为经济学中的“即时满足”效应在此得到充分验证:当境外游客意识到退税款可立即用于二次消费时,消费决策的负罪感显著降低。成都IFS商场的调研显示,63%的游客会将退税款直接用于餐饮、娱乐等即时体验类消费,形成“购物—退税—再消费”的闭环。

另一个心理机制是“损失厌恶”的规避。传统退税模式下,境外游客因流程复杂或时间紧张而放弃退税的比例高达40%,相当于变相承受了一部分“隐形损失”。而“即买即退”通过现场现金返还,将抽象的退税权益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利益,激发了境外游客的消费参与意愿。南京德基广场试点后,境外游客的退税申请率从68%跃升至97%。

外贸升级:从商品输出到文化输出

“即买即退”政策正在将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文化卖场”。境外游客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附着其上的文化价值。

在杭州丝绸博物馆的免税店,一条售价3800元的缂丝围巾,因其背后的非遗技艺故事,成为外国游客的热门伴手礼;景德镇陶瓷企业推出的“青花瓷蓝牙音箱”,将传统纹样与现代科技融合,年出口额突破2亿元。这类商品通过“即买即退”政策加速出海,成为文化输出的新载体。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体验式文化传播”。北京王府井商圈推出“购物+文化导览”套餐,境外游客购买故宫文创产品后可凭退税单免费参加胡同文化游。数据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境外游客对中国文化认知度提升了41%,其中28%的人回国后通过跨境电商复购同类商品。

未来展望:突破瓶颈的三种路径

尽管成效显著,中国旅游服务业在三个方面可继续优化:提升退税商户覆盖率、均衡区域服务能力、深挖文化附加值。未来升级路径可从三方面发力:

第一,构建全域协同的退税服务网络。当前退税服务集中于一线城市,中小城市及文旅景区覆盖薄弱。需通过“政策+技术”双轮驱动,降低商户准入门槛,将服务延伸至非遗工坊、县域文旅等特色场景。依托智慧平台整合零散资源,构建“虚拟退税联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偏远商户与全国网络的无缝对接。同时以交通枢纽为锚点,布局智能退税终端,支持跨区域消费集中退税,推动服务网络从城市核心区向新兴文旅目的地渗透。

第二,强化数字技术底层支撑。针对区域服务能力差异,重点突破三大技术应用:一是推广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实现“消费即退税”的无感化操作,将退税流程压缩至秒级;二是构建AI动态调度系统,根据客流预测智能分配退税资源,缓解高峰期服务压力;三是通过AR技术融合多语种导购、文化溯源与资格核验,提升服务标准化水平。技术赋能将逐步消弭区域间基础设施落差,形成全国统一的高效服务网络。

第三,深挖文化附加值潜能。建立全链条赋能体系:前端推动传统IP现代化转型,运用AI解构文化遗产并生成适配全球审美的设计模组;中端打造“可带走的博物馆”,通过“实物+数字权益”组合,让汉服、瓷器等商品承载互动式文化体验;后端构建社交传播生态,借助跨境平台算法匹配海外KOC,将退税商品转化为文化传播媒介。这种“消费即传播”的体系,能让每笔交易成为跨文化对话的起点。

通过服务网络扩张、技术底座强化与文化价值激活的三重升级,中国入境旅游服务业有望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跃升。当数字基建填平区域差异,当文化基因注入消费链条,“效率与温度并存”的中国模式或将成为全球旅游服务升级的重要参照,推动“中国服务”从市场参与者向规则引领者跨越。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