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锁半夜自动打开了家门 就说你怕不怕吧?!
今年一季度
你有在消费上踩过坑吗?
刚刚
江苏省消保委发布一季度
江苏省消保委消费投诉与舆情分析
和苏消保一起来看
基本情况
一季度全省消保委系统
受理投诉51464件
接待消费者来访和咨询
7.72万人次
投诉数据同比下降1.73%
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
3844万余元
{商品类}
一季度投诉达32971件
占受理总量的64.07%
食品类投诉高居首位
其中以安全问题为主
占投诉内容的54.32%
{服务类}
服务类达16912件
占比32.86%
生活、社会服务类投诉
仍居首位
问题集中在合同、售后服务及
安全方面
从舆情内容来看
消费者关注的热点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01
智能家居“伪智能”
智能家居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产品质量不一、功能夸大宣传、隐私泄露风险以及技术与人性的错位,操作复杂等。
02
旅游消费体验落差大
旅游旺季期间,景区运力不足供需失衡的问题凸显,虚假房源预订、服务质量跟不上等问题也影响消费者旅行体验。
03
直播带货市场乱象难除
热闹的直播间背后乱象频出,货不对板、虚假营销等顽疾依旧屡禁不止,卖惨、刷单、坑老等套路令消费者难防。
04
“谷圈”消费日趋低龄化
“谷子经济”从Z世代向中小学生快速渗透,低龄化消费趋势引发了家长和社会的担忧,价格泡沫、天价炒作、版权不明、未成年遭遇诈骗等乱象滋生。
智能锁异常启动、
半夜自动开灯、音箱突然说话…
今天就来聊聊
四大投诉和舆情热点中的
智能家居“伪智能”陷阱
据媒体报道,2024年10月7日,安徽蚌埠的张女士经历了一场午夜惊魂:家中安装智能锁的大门在凌晨3点39分无端开启,监控显示门锁未受外力干预却自行打开。

2024年7月,安徽合肥的陈先生半夜起来上厕所时发现家门大开,以为进了贼,查看监控后发现,原来是家里的智能锁自动开了门,这让陈先生感到十分吓人。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
智能家居设备走进千家万户。
越来越多的家居、家电产品具备联网、
远程控制等功能,
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家用摄像头、智能门锁、语音助手等设备存在的隐私泄露风险,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今年一季度省消保委系统
就收到有关智能家电家居消费
相关投诉545件
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隐私泄露风险引担忧。部分智能产品缺少完备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用户的摄像头、麦克风等权限被盗取,存在隐私泄露风险。
二是质量问题备受诟病。一些网红智能家电以低价、新颖吸引消费者,但使用低质材料或配件,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频繁出现故障,如软件无法使用、触屏失灵、频繁断连、零部件老化快等问题,严重影响消费体验。
三是智能家电控制APP存在问题。部分智能家电控制APP广告植入过多,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不同品牌的智能家电控制APP不兼容,管理多个APP较为繁琐,学习和操作成本较高。
四是过分夸大产品功能。部分商家夸大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和使用效果,打着“智能”的旗号,不少产品外观花哨,功能“鸡肋”,消费者不仅无法真正实现智能化体验,反而增加经济成本及操作时间。
投诉案例
消费者王先生于2023年11月21日购买了一台扫地机器人,使用时发现扫地机器人问题不断,一年后送官方维修点进行维修,但维修后依然存在噪声大的情况,遂于2025年1月9日投诉至吴中区消保委。吴中区消保委介入后积极与商家联系进行协商,最终妥善解决消费者诉求,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消保委意见
伴随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深度普及,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持续攀升,智能家电家居凭借便捷性、科技感与个性化体验,迅速成为市场新宠。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消费”;支持地方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乘着政策的东风,智能家电家居的市场释放巨大消费潜力,面对当前市场存在的问题,如何推动智能家电家居行业行稳致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商家应当提升技术水平优化算法,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处理数据,保障消费者隐私和数据安全,降低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避免过度广告植入,简化智能控制APP的界面设计和操作流程,降低消费者的学习成本;行业内部可倡导各企业智能家居互联互通,实现兼容,便利消费者使用需求。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口碑良好、有严格产品审核和售后保障的产品;仔细设置智能设备获取信息的权限,避免敏感信息被过度收集;谨慎理性对待APP内出现的各类广告推送,对不确定的产品和服务要先详细了解后再决定是否消费。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