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担使命 水道情深映党心 ——记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道路排水保障二所王润梅
盛夏的太原街头,打开井盖的下水井散发着呛人的气味。王润梅和姐妹们把淤泥一勺勺从井下掏出,不一会儿,身边堆成一个黑乎乎的小山包。这样的工作,王润梅一干就是32年。
从捏着鼻子清掏淤泥的青涩姑娘,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王润梅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平凡岗位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责任驱动到信仰扎根的初心之旅
1993年,18岁的王润梅成为太原市政的一名水道工。整天与淤泥、恶臭为伴,掀开井盖时刺鼻的气味让她多次呕吐,路人嫌弃的目光曾让她悄悄落泪。
但看到师傅跪在井边,用手一点点抠出堵塞管道的杂物时,当听到师傅说“再苦再累的工作总得有人干,干好了就有尊严”时,“责任”的种子开始在她心中萌芽。
为了记住管辖范围内每一座井的位置和状况,她随身带着笔记本,边干边记:“新建南路32号井易堵,需3天清掏一次”“迎泽大街15号井连接老旧管网”。这些密密麻麻的记录,后来成为她担任组长时快速解决问题的“活地图”。
2005年,王润梅担任第二养护所水道三组组长后,这个全国市政行业的先进班组给了她更大的激励——前两任组长都是省市劳模,墙上挂满的奖状诉说着“女子清掏队”的光荣传统。“不能砸了招牌!”这个信念让她每天早出晚归,骑着自行车跑遍100多条街道,用一个月时间把每座井的情况刻进脑海。
在一次暴雨防汛中,她的手被井盖划伤血流不止,路人劝她去医院,她却坚持守在打开的井边直到积水退去。“水不退,人不撤”的誓言,让她逐渐明白:这份工作连接着城市的“血管”,更连接着百姓的民心。2007年,王润梅光荣入党,面对党旗宣誓时,她终于理解了师傅口中的“尊严”从何而来——那是来自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底色。
清掏能手到创新先锋的实践之路
“掏水道不能只靠蛮力,得靠脑子。”这是王润梅对团队常说的话。在长期工作中,她发现传统清掏方式效率低下,尤其老城区管道狭窄,往往前面刚掏完后面又堵了。
为了破解难题,她带领水道三组创新推行小型机械清掏工具与人工清理相结合的模式,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为了精准掌握管网状况,建立“网格化”掌上台账,每条街道的管道走向、堵塞规律都清晰可查。这些创新让水道三组的工作效率有效提升。
2013年,王润梅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个从下水道走出来的代表把基层声音带到了人民大会堂。她连续多年提交关于城市内涝治理、雨污分流改造的建议,其中“推动雨污分流源头改造”的建议得到国家住建部的答复。
作为“王润梅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她带领团队研发出带孔掏下水道专用锹、定向式承泥车等工具,其中“红色喷漆反光叉”在夜间作业时能提醒行人安全,被广泛应用。
岗位奉献到社会担当的精神升华
“小王啊,我们小区下水道又堵了,能不能来看看?”2005年,老军营小区居民的求助电话,让王润梅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带领水道三组开展“市政服务进社区”活动。尽管小区管网不属于市政管辖范围,但她看着居民焦急的眼神,带着组员连续3小时清掏满是粪便的污水井,直到下水道恢复畅通。
从那天起,在她的带动下,全单位都开展了这项活动。“便民服务卡”走进了400多个社区,她的手机号码成了服务热线。20年来,她们提供义务清掏服务1000多次,收到锦旗300多面。有一次,一位独居老人家中管道堵塞,她带着组员不仅疏通了管道,还帮老人打扫了卫生,老人拉着她的手说:“你们比亲闺女还亲!”
2020年,王润梅转任管理岗,但还会和大家一起出去清掏。她把劳模精神带进党务工作,创新“体验式”“榜样式”党课,带着党员们在清掏现场讲初心,在社区服务中悟使命。如今的水道三组,不仅成立了“市政服务进社区”微信群,还开通了视频号,让更多人了解市政工作。
32载光阴,王润梅用双手托起了城市地下管网的畅通。正如她所说:“下水道是城市的‘地漏’,我们要做最负责的‘守门人’,让老百姓脚下的路永远干爽,让党在基层的根基永远牢固。”这就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也是新时代劳动者献给党最深情的告白。
太原日报 记者 李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