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肖复兴推出新作《我的学生时代》,引领读者回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时刻

时间:2025-04-06 17:46:00

“春光骀荡读书好——《我的学生时代》首发式”日前在东城区图书馆剧场举行。著名作家、《我的学生时代》作者肖复兴,著名学者、评论家解玺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围绕《我的学生时代》以及阅读、写作展开深度对谈,与现场三百余名读者共赴一场关于书香与成长的春日盛宴。

活动现场

《我的学生时代》是肖复兴的最新散文集,记录了肖复兴从童年到青春学生时代经历的回顾、怀旧与思考。以个人经历为依托,从日常琐事出发,娓娓道来,展现了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知力。鲜活的片段记述了亲情的热流、友情的纯粹与青涩的情愫,也反映了成长中的烦恼与遗憾、阵痛与迷茫,同时映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细腻而温润的笔触、朴实而真挚的文风,引领我们一同回到那些平凡生活中的闪光时刻,传递生命温度的同时也启发了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图书馆,滋养心灵的“文化天堂”

在《我的学生时代》中,肖复兴详细描写了自己初中时每周往返位于国子监的首都图书馆借阅《少年文艺》的经历。

活动现场,回忆起这段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他动情地说:“图书馆对一个孩子的营养是巨大的,甚至比课堂作用要大。如果没有图书馆,可以说就没有我的今天。”肖复兴谈到,现在的孩子业余时间被大量占用,加之图书馆往往离家太远,他们对图书馆的利用已经大大减少了。他呼吁应建设更多更便捷的社区图书馆:“图书馆不是要建多么大,多么富丽堂皇,而是要建得方便,让老百姓出门走不了多远就能找到图书馆。”

对于解玺璋而言,学生时代的图书资源相对匮乏,他与图书馆的缘分是从青年时期在北京化工厂工作期间开始的。那时,他每天早上7点起床,骑一小时的自行车穿越小半个北京城去首都图书馆读书。在首都图书馆,他阅读了大量的苏联文学以及相关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著作,还手抄了几万首唐诗。解玺璋坦言,首都图书馆可以说是他的“第一所大学”。

韩敬群感慨道,图书馆见证了两位嘉宾在求知路上探索与成长的身影,“在两位老师的学生时代,物质生活是相对匮乏的,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是非常丰富、活跃、自由的。对比今天,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许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对自我完成的追求,跟我们的前辈相比,是不是还差点什么。”

阅读与写作,从兴趣到习惯的“终身修行”

谈及阅读的意义与方法,肖复兴特别强调兴趣是坚持阅读的根本动力。他分享了小学时因一篇《马戏团来到镇上》的小说而爱上文学的故事:“我对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充满了同情和想象,这就是文学在现实生活中带给我的感受,一种课本里没有的忧伤与想象。”

肖复兴(左 )与解玺璋。

对于如何培养阅读习惯,肖复兴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有兴趣;二是要坚持,而坚持的最好方法就是抄书。在《我的学生时代》中《幸存的笔记本》这篇散文里,肖复兴记录了高中时代抄书的珍贵经历,这为年轻读者提供了参考与学习的范本。“关于读书,如今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重拾读书的兴趣。”

解玺璋对此深表赞同,他将阅读提升到更高境界,比作“生理需求”:“读书应该就像吃饭一样,如果今天没有读书,也会觉得有一种饥饿感。”他十分认可抄书对阅读与学习的作用。数十年来,解玺璋坚持抄卡片,至今已积累了八盒手写卡片。他详细介绍了抄录卡片的种种好处:“如果你想到一个主题,想写一篇文章,可以把记录了相关资料的卡片拿出来在桌上一排,写作的思路、顺序,怎么论述、怎么起承转合一下子就能明了,非常方便。” 写作需要以广泛的阅读为基础,从小时候阅读的《燕山夜话》,到青年时代阅读的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文艺评论家的文艺理论著作,都给解玺璋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敬群总结道,两位嘉宾的成就正源于早年养成的阅读习惯:“两位老师今天之所以能进入到从容自如做学问、随心所欲写作的境界,跟他们早年阅读的修养、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关系。”而具体到《我的学生时代》,韩敬群认为,它延续了肖复兴一贯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放松:“肖老师从不拽文,也不写漂亮的辞藻。但是他是一个特别有心的人,他爱学习、爱观察,对生活、对人和事充满了好奇心。” 同时,他也鼓励现场的观众,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就会写出好文章。

据悉,本场首发式活动是东城区“再发现图书馆”首届全民读书月的首场活动,也为东城区图书馆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深度合作揭开了序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