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血洒高头坳:卅四忠魂八十四年的守望

时间:2025-08-21 15:34:00

高头坳上,无名英雄纪念碑傲然挺立,抗日英雄纪念亭凛然矗立。凝望它们,八十四年前那惨烈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那三声撕碎黎明的罪孽炮声,又在耳边炸响。


血色黎明:高头坳惨烈的挽歌



1941年秋,长沙会战鏖战正急。日军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驱使12万豺狼,分三路驶向长沙。东路,簗濑真琴大佐第3师团34联队的魔爪伸入平江,渡边良雄少佐第2大队的铁蹄闯进浯口腹地。


国民革命军37军60师奉命扼守浯口喻公村,黄保德师长麾下勇将周万邦团长率179团3营抢占杨家冲、张向弯、雷公岭、高头坳等地,截击日寇。


农历八月二十四日拂晓,霞光惨淡,闷热异常。179团2营5连官兵正在高头坳清风亭(明代建筑)抢修工事,不幸被先期抵达对面东坑岭山头的鬼子发觉,并被封锁。鬼子架起山炮、九二步兵炮突然轰击,轰!轰!轰!炮弹带着死神的狞笑如恶魔般飞来,连续击中清风亭阵地。清风亭轰然倒塌,阵地的官兵顷刻血肉横飞。


慌乱中幸存的士兵英勇还击。闻信赶来的周万邦团长目眦欲裂,率战士如猛虎出山,亡命地扑向东坑岭。枪弹呼啸着射向鬼子,击毙鬼子十余名,剩余鬼子丢盔弃甲,四散逃窜。


正午时分,天气骤变。朗朗晴日忽然阴云密布,一场急雨骤然而下。雨水冲刷着血污泥浆,哗哗流淌。高头坳一片怵目血红。


那天,张榜庭组织村民上山掩埋遗体,六岁的喻燕良跟着父亲一道到了山上,目睹了那惨绝人寰的一幕。浓浓的血腥气,混着焦土和雨水的气息,呛得人窒息。断臂残躯遍山都是,惨如地狱的景象,深深烙入喻燕良稚嫩的眼中,一粒惊恐、仇恨、悲寂的种子,沉重地埋入了那颗幼小的心。


收殓时,村民张世昌忽然碰到一具奄奄一息的“遗体”,惊得大声呼叫“喂水”,可惜躯体已气若游丝,仅手指微动,示意着胸前。张世昌明白了,颤抖地从血迹斑斑的胸前取下一块白棉布符号。白底的符号染了血,上面印着黑字:60师179团2营5连上尉连长李享复,湖南浏阳。


分不清是汗,是泪,还是雨水,它们在脸上乱流。心,悲痛无比,哭,已无声息。村民为了让李连长走得稍微“体面”一点,便将他单独安葬在高头坳南向的一个山头上,其余三十三具遗体,掩埋在清风亭废墟旁一棵桐树下。


两个幸存伤兵搀扶着爬上山冈,举起枪,对着天空,砰,砰,砰……枪声凄厉、悲怆,在肃穆的群山中回荡,如一曲挽歌,至今仍萦绕在高头坳上。



烽火碎片:喻公村狼烟中的记忆



高头坳下,荒草萋萋的喻公村坪香屋场是当年60师师部,清代雕花门窗赭红黯淡,布满蛛丝,两根深嵌在残墙中被烈火舔舐的立柱,烧焦如炭。我掐了掐,敲了敲,焦木坚硬如铁,发出“咚咚咚”沉闷的回响。


距屋场不远,修葺一新的喻氏家庙是当年60师新兵训练营地,三根被烈焰吞噬过的黢黑横梁,横搁于墙,烧痕触目。


老村长说:“那天,鬼子从飞机上扔下燃烧弹,轰炸了师部、新兵训练营地,还有对面胡家塅瓦园,那里藏着60师的军需库。”


“怎么炸得那么准?”我问道。“小鬼子,鬼得很呢。”老村长啐了一口说,“炸完后,村民才想起几天前,有两个外地人来买薯粉皮,闲聊中问到了60师的一些事儿。谁知道,那两个家伙竟是鬼子该死的探子!”


老村长眼里透着恼怒。从他恼怒的眼神中,我想起那年代那些曾贴遍城乡的“仁丹”广告,竟藏着鬼子的诡秘——指路标。多年后,才被国民发现。“小鬼子不仅鬼得很,而且又恶又狠毒。”老村长又狠狠地啐了一口说,“当年高头坳下田内大屋一对夫妇新婚大喜,宾客满堂。不料百多个鬼子突然闯了进来,二话不说,对着一个江姓陪宾,当胸就是一刀,接着又直接刺杀了新郎公、戴富河、罗陆仁等六人……活生生的人啦,眨眼之间就惨死在血泊中……村妇向冰莲抱着刚满两岁的孩子往外跑,鬼子抬手就是一枪……枪响了……孩子惨死在母亲怀中……畜生啦……”


老村长哽咽着,几乎说不下去。喜堂大厅,转眼鲜血淋淋。一场喜庆,成了一场惨案。


许久,老村长才缓过气来,指着喻氏家庙水泥粉饰的外墙说:“墙壁上有60师用石灰水写下的三条标语: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打日本!厉行国家总动员,将抗战进行到底!拥护抗战,团结抗日!字有箩筐大,红色圈边。”


抬眼望去,青灰色的墙壁面无表情,如一张懵懂茫然的脸,一脸无辜地在烈日下默默无声。


紧挨着家庙的喻公学校,原名叫平江西阳第一中心小学,由乡贤喻科溉倡议兴建,周万邦团长亲题校名,并派连长李启龙率一个连援建。开学典礼那天,李连长作了抗战动员讲话。


老村长说:“60师在喻公村驻军三年,他们生活艰难,有时还不如老百姓。士兵吃饭时狼吞虎咽,毫无遮掩,吃相并不文雅,因而喻公村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饭莫像个60师的人。”话里含着酸楚,带着心疼,也带着教诲。


1943年冬的一个夜晚,60师一声不响地开走了。1949年8月,随着程潜、陈明仁发表起义通电,湖南迎来和平解放。



青山守望:丰碑下深沉的呼唤



时光飞逝,和平重归。当年的孩童已是耄耋老人。几十年来,高头坳村民始终惦记着那三十四位殉难英雄,一个执念日复一日在村民心中涌动——那惨死的英雄,一定是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他们因抗日而死,为国而死,他们不应冷落山冈!


2017年春,村民喻燕良、张雄辉、喻守如、单佛保站了出来,倡议呼吁,为英雄立碑,为英雄建亭,让英雄不再无名,让英雄魂归故里!


义举一呼百应,三百余名村民自发筹资6万余元。高头坳上,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傲然挺立,一座抗日英雄纪念亭凛然矗立!


久久立于碑前,我的心很沉重。八十四年了,忠骨仍埋山冈,忠魂仍在飘荡。村民们一年一年祭扫着荒茔,口传着历史,守护着英雄,守望着高头坳,偿还着心中对英雄的亏欠。


夕照青山,大地辽阔。为抵御外辱,多少英雄豪杰血洒疆场!多少仁人志士肝脑涂地!他们或许无名,埋骨他乡,但决不能被遗忘!他们早已化为枯骨,孤魂守望,但他们的英勇献身,千秋彪炳,万世敬仰!


噙着泪水,我默默吟诵着:会战星沙惊鬼神,英雄卅四泪无痕。残骸乱卧悬崖冷,骤雨嘶啼铁马吞。血浸山冈滋劲草,魂萦汨水卫湘门。高头坳上丰碑立,夕照荒茔唤骨孙。


松涛阵阵,山河呜咽,那是苍茫大地的叹息,那是历史的悲鸣,那是高头坳孤魂对故乡、亲人,骨子里八十四年深沉的呼唤。


老村长说,再过几天,就是高头坳英雄的忌日。村民们又凑了钱,要在掩埋三十三位英雄的桐树下,再立一碑,刻明茔址,铭记史实。


我默默不语,写下两行字,交给老村长:


铁骨埋高坳,卅四忠魂昭日月;


丰碑慰国殇,千秋浩气壮山河。



参考资料:《平江县志》《平江县三联乡土志》《浏阳县志》


来源:岳阳晚报全媒体 文/图熊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