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唯一!中山市中医院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
3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公布了《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决定》,广东省共13家单位上榜,中山市中医院位列其中,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成为中山市此次唯一获此称号的公立医院。
而就在半个月前,被誉为医疗界“国考”的全国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监测结果出炉。中山市中医院获2023年“国考”A+等级,创历史新高。在全国620多家三级中医综合医院中,中山市中医院排名全国前31名,跻身全国前5%。
作为全市中医龙头医院,近年来,中山市中医院实现了医疗服务、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等多维突破,助力医院综合实力再迈新台阶。

中山市中医院航拍图。
打造中医“智慧药房”
辐射三座城市18个医疗机构
“我有高血压和慢性胃炎,以前每个月到市中医院复诊取药,每次来回要大半天。”65岁的张伯家住坦洲,过去往返于坦洲与市区,交通耗时长。这让腿脚不便利的他很头疼。
如今,中山市中医院上线了互联网医院,张伯选择了自己常挂号的消化科医生,在线复诊。主治医师根据其病史和症状评估后,给他开了一张电子处方。
“我儿子帮我操作,开了电子处方,就能让中医院给我远程煎药、配送。”张伯说。
接到张伯的药方下单,中山市中医院筹建的“智慧药房”即刻安排煎药员,迅速配药、复核、浸泡、煎煮、分袋及包装。走进中山市中医院“智慧药房”大楼,超80台自动煎药机全天候运转,蒸汽腾腾。
“如今,市中医院‘智慧药房’的代煎中药服务不仅辐射到了坦洲等中山市的镇街医疗机构,还服务到了佛山顺德、珠海等周边城市的医疗机构,涵盖了18家医疗单位,为患者调配、煎煮、免费配送中药近500万剂,2024年累计为70余万人次免费配送中药。”中山市中医院党委书记赖海标坦言,这只是中山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后,探索创新的其中一项成果。
长期以来,“中药数量少、品种少、代煎困难”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镇街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邻近中山市周边的医疗机构。中山市中医院“智慧药房”的代煎中药服务,不仅整合了互联网医院与物流配送体系,有效解决了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远程就医难题,还通过智慧共享药房,打破了医疗机构运用中医药的瓶颈,填补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空白,让市民真正实现在“家门口”享受标准化、优质的中药服务。
不仅搭建“智慧药房”,中山市中医院还率先实现了“一次挂号管三天”“夜间门诊”等服务,减少了患者重复挂号数8743个,通过成立预住院中心,启用“全院一张床”,让患者等候时间下降33%,既方便了患者就医,也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
育苗、强基、拔尖
为全市培育中医药人才队伍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山市中医院大力推动学科发展,如今,形成了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31个省重点专科、33个市重点专科的学科矩阵,推动学科集群领跑全省,学科综合实力跻身全省中医系统第二。
要实现学科建设突破,依靠什么?中医药人才培养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关键一环。
那么,人才从何而来?早在2024年7月,中山市中医院已经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共建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如今,面向全国招收的本科生已然入学。
“这是中医药人才培育的‘育苗’阶段!”赖海标坦言,要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就要积极实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课程教育贯穿其中”的全程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等先进的理念与课程、临床实践教育有机融合。在本科阶段就发掘、培育优质中医人才苗子,打造高质量“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除了“育苗”,“强基”也很关键。青年中医人才是中山市中医院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中山市中医院多个维度实施“中医药强基育才工程”。一方面,医院创建了国家中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重点加强骨干师资培训和教学设备升级,为全市培养大量临床基础扎实的中医住院医师。
另一方面,医院匠心打造了以“西学中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班”、岭南中医论坛、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为载体的“杏林学院”,不断向全市输出高层次的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西医结合临床服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2024年9月底,在中山市中医院的中医杂病门诊内,来自沙溪医院的西医医师陈奕君就在临床跟随“中医老师”赖海标学习中医的看诊思路。几乎同一时间,在市中医院的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等专科,都有数位像陈奕君一样的西医医师在轮科实习。从线上学习中医理论到参与“杏林学院”跟班,两年的“西学中”系统培训,让陈奕君能以中医思维运用“经方”,为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
当然,要解决患者的疑难杂症,就要引进拔尖的中医药人才,活态传承名中医的思维和经验。近年来,医院引进了王琦国医大师工作室、韦贵康国医大师工作室、罗颂平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毫火针传承工作室;建成“国字号”名老中医工作室3个,“粤字号”名老中医工作室4个,市级名老中医工作室22个,市级老药工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同时在13个镇街18家基层单位共建立了60个基层名中医工作室。通过名老中医优秀学术思想、诊疗经验、传统技术等的活态传承,促进优质中医药服务进基层、进乡村。
287个科研立项
科研经费同比增加176.6%
作为跻身全国前5%的中医院,2024年,中山市中医院还有一项尤为突出的数据:2024年获市级及以上的各项科研经费比2023年增加176.6%。其中,2024年中医药类科研总经费比2023年增加272.51% 。
这意味着一家中医院的科研经费增长,2年翻了2.7倍。其推动科研投入、科研项目转化的力度,可想而知。
数据显示,2024年,中山市中医院共获各级科研立项287项,涵盖了“国字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集成项目、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类高质量临床研究项目。
以毫火针、岐黄针等中医适宜技术为例,中山市中医院用毫火针探索治疗膝骨关节炎和中风后运动障碍;用岐黄针治疗帕金森病,探索应用多项特色中医适宜技术,破解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治疗,为临床应用、技术推广、基础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和支持。
“在科研方面,我们还先后成立中药创新制剂研发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医院制剂转化分中心。希望通过药理研究和临床试验,将传统验方转化为标准化制剂。”中山市中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医院已成功孵化番连泄浊颗粒,转化为院内制剂进入临床运用,在保留药效的同时便于患者服用。“这些成功转化的标准化制剂,将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同时促使治疗方案更加精准有效,缩短治疗周期,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检查费用,为患者减少负担。”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通讯员 黄琳
【作者】 曾艳春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