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书写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山西答卷

时间:2025-08-25 06:55:00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山西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大省,肩负着守护文明印记、赓续历史文脉的重大使命。

近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扎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导向正确、举措得力、成效显著、群众满意的优秀实践案例和创新成果。

今年5月,省委宣传部启动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推选申报工作,获得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经严格评审,从301项有效申报案例中,最终遴选确定15项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典型案例及5项入围案例。这些案例代表性突出、示范效应显著。以此为缩影,反映出我省文化传承发展取得的扎实成效与蓬勃活力。

创新体制机制

筑牢传承根基

骄阳似火,挡不住年轻人探索的脚步。

今年6月在2025年度“技能山西”职业技能大赛中,“90后”女考古探掘工武晓俊以精湛技艺摘得考古探掘组桂冠。赛场上,处处青春洋溢,年轻选手成为主力军。其中,“90后”选手占比超过60%。

三年来,我省强化文化传承领域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筑牢传承根基,在传承人梯队建设、文博工作创新、思政教育融合等方面涌现出一批生动案例。

在基层文保人才储备方面,2022年起实施的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计划已招录335人,其中232名在校生经过专业培训后正参与全省“四普”工作,这批定向培养人才将保障未来30年基层文保工作的可持续性。同步构建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评估体系颇具前瞻性,自2016年首创以来已完成5轮全覆盖评估,通过数字化管理和闭环整改机制,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保护提供了范本。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呈现科技赋能新态势,云冈研究院三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80%洞窟数字化建档,研发新型修复材料,运用3D打印技术在全国多地举办巡展,并建成智慧景区提升游客体验。通过组建联合研究生院、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中国石窟文化走向世界。传统艺术传承上展现创新思维,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构建“院校+基地+剧院”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青年演员复排经典剧目30余部,惠民演出200余场,更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教育融合形成特色路径,省卫生健康委分级宣传体系覆盖400余所学校,编印10万册绘本实现文化启蒙可视化。山西中医药大学将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依托国家级博物馆开展百余场科普活动,构建起从幼儿“百草园”工坊到高校研究的完整传播链。这些实践通过科技赋能、教育融合和机制创新,使千年文化瑰宝真正“活”在当下。

挖掘历史印记

彰显时代精神

盛夏时节,山西博物院内观者如云。

西周时期的晋侯鸟尊、商代晚期的龙形觥、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北朝至唐代的佛教造像……展厅里,一件件华夏瑰宝无声讲述着中华文脉的赓续。注视着它们,观众眼中满是对灿烂文明的骄傲。

三年来,我省系统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增强文化传承领域发展动能,在低级别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非遗与旅游融合创新等方面形成一批标杆案例。

面对低级别文物数量庞大、基层财力有限的困境,山西先行先试,2023年起探索利用政府一般债券进行低级别文物保护及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截至2024年底,累计投入5.83亿余元实施500余处保护项目,该举措获评国家文物局“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同时,在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下,我省组建省市县三级工作专班,统筹省文物局与临汾市成立专项团队,全方位、高标准推进创建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裸眼3D、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复原古都盛景,纪录片《何以中国》等媒介传播使其文化魅力深入人心。

“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果显著,太原市构建“制度+规划+人才”保障机制,建成41座备案博物馆及65座类博物馆,形成超百家博物馆矩阵。北齐壁画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相继开放,晋祠博物馆等评定为国家一级馆,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开创虚拟合璧先河。文化阐释深度拓展,山西博物院联合16家机构推出“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特展,以春秋历史映照当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荣获2025年度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重点推介项目。

非遗活态传承展现新活力,百年老字号乾和祥茶庄打造类博物馆,展出百余件历史器物并数字化展示茉莉花茶融淬技艺,入选全省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

一系列举措通过资金机制突破、科技赋能展示、传播方式创新,推动文化遗产从专业保护走向大众共享。

赓续历史文脉

绵延人文星火

长治武乡,一场深情的讲述正在上演。

“为了掩护乡亲们安全转移而壮烈牺牲的王尚元,连送三子参加八路军的英雄母亲李改花,牺牲时才13岁的抗日小英雄李爱民……”5月24日,在第十三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太行山上》表演中,这些英雄姓名和往事得以再现。通过连续举办八路军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武乡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承红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三年来,我省深化艺术传承与文化铸魂实践,赓续历史文脉,在深耕红色故事、创新非遗系统性保护、立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鲜活案例。

在红色文化挖掘方面,《山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经典文献大系》聚焦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抗日根据地,系统整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成果,为构建红色文化研究体系奠定基础。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持续完善,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旅厅与山西大学共建的山西非遗研究院,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推出《山西非遗蓝皮书》等标志性成果,设立全国首个非遗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创新开展“非遗正青春”活动,为破解传承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和人才支撑。

全省地方文化节庆活动异彩纷呈,长治武乡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弘扬太行精神,临汾尧文化系列活动溯源华夏德孝文明,运城关公文化节全球传播忠义仁勇理念,大同云冈、朔州右玉、晋城太行山等节庆活动则各具特色,生动展现了石窟艺术、边塞风情与山水人文。大同市深入挖掘2300年民族融合史,以云冈石窟、长城、恒山等文化遗产为载体,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同”文化理念,深刻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着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对外传播创新成效显著,影响力持续扩大。山西卫视《首席体验官》第四季邀请外国青年来山西沉浸式体验春节非遗,海外曝光量十日突破1151万次;《我是传承人》系列以中英文视频聚焦山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用年轻化表达链接传统与现代;“屋檐上的文脉”活动挖掘古建时尚基因,三个月诞生多条爆款短视频。这些案例构建起立体文化传播矩阵,有效提升了三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覆盖范围广泛

文化实践多样

“五一”假期间,平遥古城热闹非凡。

“用手顺着一个方向推磨,直到手掌发热,这样推出的漆面才会光亮如镜,有温润如玉的质感。”5月2日,在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漆艺专业教师正向身边的学生讲述平遥推光漆器。近年来,平遥逐步构建非遗传播体系,形成了推光漆器、木版年画、面塑、彩塑、剪纸等20余个传习所(工作室),开展丰富多样的研学活动。

三年来,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新路径、新模式、新成效不断涌现。5项入围案例亦覆盖广泛、亮点突出。

在方志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中,许多珍贵旧志面临着文献散佚、解读困难、传承断层等问题。省委党史研究院(地方志研究院)通过旧志典籍整理、学术研究深化与普及推广,有效破解难题,实现文化传播广度与学术深度的双提升。在语言文化保护领域,由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语言研究所编纂的《语海》收录近9万条成语、谚语等语言精华,1170万字的编纂成果获国家出版基金支持及多项图书奖项。

特色博物馆建设亮点纷呈。省作协打造山西文学博物馆,活化现当代文学记忆;山西银行建立山西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全景展现晋商金融文脉;省实验中学首创古建筑校园博物馆,探索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形成“修缮保护—多维展陈—教育创新”的实践体系。

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成效显著。平遥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为核心打造“匠心研学”项目,建设漆器博物馆与研学基地,年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带动就业50余个,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同步启动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纪录片项目,通过创新叙事与融合传播,带动全网播放量超500万次,文旅搜索量增长80%,有效破解传统村落形象单一困境,实现文化传播与文旅富民的双赢。

三晋文脉绵延千年,今朝传承气象万千。在这些案例之外,仍有许多鲜活生动的传承故事,正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下,全省各地蓬勃涌动的传承活力,正凝聚为文化自信的磅礴动能,为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