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晋城这个“空心村”蝶变“文旅村”!

时间:2025-09-01 10:00:00

曾经残垣断壁、人口外流

如今日接待游客超4000人次!

这个拥有全国唯一国保炎帝庙宇的古村落

如何用文化赋能实现华丽转身?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庙村

看千年古村如何焕发新生机

从“空心村”蝶变“文旅新地标”!

  神农镇中庙村位于高平市区北10公里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穿村而过。村内现存有全国唯一的国保炎帝庙宇——古中庙。中庙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有明清古建44处。

(古中庙)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庙村的村庄建设一直向外延伸,村内闲置房屋与日俱增,残垣断壁像疤痕一般横亘在村落中心。加之村办煤矿的关停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没有产业支撑的中庙村人口外流现象逐年显著,大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一度曾不及户籍人口的一半。守着国保古建“金饭碗”的中庙村,却面临着“人屋两空”的“空心村”窘境。

(闲置房屋与日俱增)

  近年来,中庙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发挥炎帝文化内涵深厚和古建古院集聚优势,着力打造“古香中庙”文旅品牌,全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空心村”穿上“文化衫”,成功实现从发展掉队到环境美、古建活、村民富的“弯道超车”。

铲住底板干·人居环境美起来

  当“千万工程”的东风吹拂到炎帝故里,中庙村的干部群众意识到再也不能等下去了。“同样是传统村落,为什么我们村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里掉了队。”村党支部书记李涛的话叩问着自己、也叩问着党员群众。

  2024年起,中庙村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并前往釜山、苏庄、沟北等示范村对标先进、观摩学习。组建村庄建设工作小组,党员干部带头腾退老旧房屋,村集体一次性收回旧宅老院240间。

  同时,村干部敲门入户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老百姓从人居环境整治的“看客”变成了治理的“主角”,仅用30天时间就拆除残垣断壁、猪圈厕所470余处,清运垃圾3000余吨,腾出建设空间40000余平方米;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体推进供水、供气和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村里的环境从“垃圾遍地”变成了“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现在的中庙村,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美丽乡村成为了百姓的宜居家园。

打好文化牌·古村古建活起来

  如何打开文化这座宝藏,把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活水?

  秉持着“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中庙村充分发挥明清古建的集聚优势,通过村企联建,规划修复了“一庙一楼八坊三十六院”,布局了研学体验、美食民俗、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加入了夜游中庙、文化小剧场、灯光表演等互动元素。

(春节灯展)

(元宵活动)

(五一游园会)

(国庆灯光秀)

  上党八音会铿锵高亢,汉服表演婉转翩跹,中庙书院书香浓厚,特色文创琳琅满目,一票难求的研学课堂上,小朋友们参与桑皮纸、香囊制作,体验非遗传承……文化的气息浸润在了中庙村的大街小巷。看演绎,赏非遗,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到深夜的灯火阑珊,中庙村的每一个时刻都充满了惊喜与震撼。

  当文化植入乡村,让传统古村落焕发出了蓬勃生机,昔日寂静的乡村,引得来人、留得住客,成为了热门旅游目的地,日接待游客超4000人次。

  通过打好文化牌,古村古建不仅“活”了起来,更“火”了起来,过去的“空心村”再现了久违的人间烟火气。

拓宽共富路·百姓口袋鼓起来

  当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产业振兴的棋子落定,便解开了“文化富民兴村”的流量密码。

  中庙村按照“找出优势立产业”的思路,利用现有土地(建设用地120亩、设施用地350亩)和交通优势(15分钟进城、5分钟上高速),先后引进国投、文投、农投、市社等国企、民企,引进资金建设了黄梨红薯种植、炎帝酒厂、苗木花卉基地、太行花主题餐厅、智能蔬菜大棚等12个产业项目,提供农产品种植、景区运营、餐饮服务、文化演绎等十余种工作岗位,累计带动周边1800余人就近务工,发放劳务报酬3800余万元;待项目全部投入运营后,可安排630余人长期稳定就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5万元,越来越多的返乡人、新乡人、原乡人在这里创新创业、自在生活!

  短短两年的时光,“古香中庙”的薯香、酒香、药香、花香,就氤氲出产业振兴的芳香,“老百姓”真正吃上了“文旅饭”,迈上了共富路!

从“空心村”到“网红村”

这里用实践证明

只要找对路子

老村落也能焕发新活力

老传统也能变成新时尚

这个九月,不妨来中庙村

见证一个古村的秋天

感受文化赋能带来的无限可能

(来源:晋城文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