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出“三大抓”的果实
肉牛存栏量达13.76万头,肉牛养殖户2.8万户,拥有“土坝王”“莽牛哥”等多个牛肉精深加工品牌……这是思南县按照大抓工业的理念大抓肉牛养殖产业的成效。“产业扶持壮大了,项目就顺势而为落地了,招商也就更顺利了,这是一个逻辑顺序,也是一个因果关系。”思南农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文丰感叹。

追逐着春天的云雾,记者来到思南县养牛大镇许家坝镇,在潘家宅村,干净整洁的民房前堆放着一摞摞饲草。前不久,村里养牛大户黎文国的牛陆续出栏,经鉴定品质优良,订单顺利落实,村干部们松了口气。
此前,有不少村民担心:“万一养牛不挣钱,我们靠什么吃饭?”
村民心结不破,养牛产业很难顺畅发展。怎么办?
为消除村民“心头之患”,当地党政各部门齐发力:愁饲草种植,农业部门全程提供技术服务;愁发展资金,政府帮着协调惠民金融信贷;愁卖不出去,政府牵头疏通市场购销渠道……
有了各种支持,村民们心里的“算盘”拨拉好几遍,100多户群众动了心。村里趁热打铁,鼓励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小户大养”,将全村养殖规模从几百头扩大到几千头,黎文国家的养牛场也增加了几十头牛,春节前获得了“大丰收”。
在许家坝镇的各个村寨,随处可见的是村民喂牛、谈牛、牧牛的场景。

这样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在思南县已成主流。县里聚焦组织和服务两个保障,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培育三个关键抓手,创优“企业+农户”、大户领养、小户大养、村企村社合一等发展模式,完善牧草种植、养殖规模、活牛交易市场、屠宰加工、黄牛销售平台五个产业链条,联农带农、实行“六方合作”模式有效助推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有了产业基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我们都有勇气面对。这两年,我们坚持‘项目为王’,从饲草供应、良种繁育到屠宰加工,每个环节都通过重点项目补链强链。”思南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在全县实施的超过15个肉牛产业重点项目中,思南肉牛屠宰加工及冷链物流中心可年屠宰肉牛5万头,填补了本地精深加工的空白;青贮饲料加工基地可满足全县8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的饲草需求……
在项目建设中,思南创新“专班推进+清单管理”机制,从土地审批到资金配套全程“绿色通道”,确保项目早落地、早见效。大河坝镇黄牯山养殖基地负责人王海感叹:“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10个月,政府专班驻点协调,连水电配套都提前解决,这样的效率让我们投资更有信心!”

目前,思南引进和培育了贵州国富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精深加工企业,加快推进从“卖肉牛”向“卖牛肉”转变,实现增加值、附加值的双跃升。2024年新增适度规模场204个,其中100头以上的规模场8个。今年,“思南黄牛”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高端雪花牛肉每公斤售价突破200元,通过电商平台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订单量同比增长120%,“以商招商”效果将更加明显。
截至目前,思南县共有1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场1600多个,肉牛养殖从业人员5.2万人,可实现人均年收入1.45万元……思南县的肉牛产业正逐渐“犇”向强县富农的致富之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接下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将贯彻我省“新年第一会”“新春第一会”部署,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大抓农业产业项目招商。

——大抓产业。省级主抓“3+5”优势产业(肉牛、茶叶、辣椒和中药材、食用菌、刺梨、油茶、竹),聚焦“三品”做优特色农业,推进“接二连三”,力争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4%左右。大力推进品种培优,加强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优化贵州黄牛、三穗鸭等畜禽种源,加快脱毒中心和扩繁基地建设。持续深化与49个院士专家团队合作,破解关键技术瓶颈。大力推进品质提升,加强优良品种示范推广,推进农产品品质评价,开展农产品分等分级,以标准保证品质,推动优质优价。大力推进品牌建设,以都匀毛尖、关岭黄牛等10个全国农业品牌精品为引领,强化品牌规范管理,大力支持地方和有实力、有潜力的市场主体强基地、延链条、拓市场,带动全省农业品牌高质量发展。
——大抓项目。省市县要共同发力,紧盯在建项目和重点产业项目,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加快项目开工、建设、竣工和入规入统,力争全年完成农业投资150亿元以上。要抢抓省级安排100亿元支持产业发展机遇,围绕“保供、产业、农机”三个方面积极谋划申报项目。
——大抓招商。省市县将强化联动,聚焦头部企业,主动对接,上门招商,全产业链招商,加快推动意向变合同、合同变投资、投资变实物工作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编辑 刘绍波
二审 刘悦
三审 刘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