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阳法院:十年“疙瘩”一朝解 板凳搭拢好“枫”景

时间:2025-09-02 09:32:00

“板凳搭拢好商量,各退一步心敞亮!”8月18日,商洛市山阳县法官镇大寺庙村的村委会院里,村支书老罗的一句话,把僵持10年的农村自建房纠纷给“说活”了。

当天,山阳县人民法院的法官联合村干部,利用当地“板凳搭拢”解纷法,一边讲法一边拉家常,不仅帮陈某要回了拖欠的建房钱,还让吴某等6名被告卸下了压在心头多年的“包袱”。这场“民间智慧+司法温度”的调解,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秦岭腹地落地生根。

一纸合同生嫌隙 十年纠纷结“疙瘩”

2014年10月,在大寺庙村原村支书朱某见证下,村民陈某与吴某签订《承建合同》,陈某以“包工不包料”方式,为吴某修建一栋二层16间的砖混结构框架楼。合同里施工范围、质量要求、如何付款,一条条都写得明明白白。

原本俩人都盼着新房快点盖好,可“计划赶不上变化”。次年12月,陈某刚把房屋主体框架搭好,吴某突然生病住院,连买建材的钱都凑不出来,施工只能被迫停止。那时候,吴某只按预算付了60%的工钱,剩下的一直没给。

没想到2019年7月,吴某因病过世,这栋没盖完的房子成了“烂尾楼”,陈某的工钱也成了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10年间,村里、组里没少帮忙协调,可两边各说各的理,矛盾越积越深。

2024年,陈某试着去法院起诉,还申请了财产保全,可后来又撤了诉;直到今年7月,陈某实在等不及了,再次起诉,把吴某的再婚妻子杨某、吴某和杨某的3个孩子,还有吴某跟前妻的2个孩子,一共6人告上法庭,要求他们付清剩下的8.7万多元工钱。

找人难沟通僵 法官跑腿破“困局”

案子刚到法官手里,第一道坎就来了——找不到被告。杨某等6人,没一个有登记在册的有效联系方式,之前案卷里记的杨某电话,打过去要么没人接,要么打通了一听是法院的,立马就挂。法官想让陈某帮忙提供点线索,可陈某也犯了难:“找被告是法院的事啊,我哪知道他们在哪儿,更没他们的联系方式。”

总不能一直耗着!承办法官“主动出击”,直接往被告户籍所在地大寺庙村跑。到了村里,法官找到村支书老罗。靠着村里的人脉网,老罗还真联系上了杨某,又苦口婆心地劝了半天,说法院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为难人的,杨某这才松口,愿意配合。

第二天,办案人员照着老罗给的线索,顶着三伏天的大太阳,跑到外地市一个偏远村落的出租屋里,终于找到了杨某。可刚一见面,杨某的情绪就很抵触——之前法院为了保全财产,限制了她的手机和银行卡使用,她心里一直憋着气。

“大姐,您先别着急,我们不是来催债的,是来帮您和陈某把这10年的疙瘩解开的。”办案人员没急着谈案子,先坐下来听杨某倒苦水,等她情绪平复了,再一条一条解释保全措施的法律依据,又跟她说:“这次调解就是想一次性把事儿了了,省得以后再扯皮,您也能安心过日子。”

就这么聊了快俩小时,又是讲法又是共情,杨某终于点头:“行,我跟家里人说说,一起回村里,把这事了了。”

现场量房算明账 板凳搭拢好商量

8月18日,约定好的调解日到了。办案人员、陈某、杨某一家,还有村干部,拿着卷尺就钻进了那栋“烂尾楼”。3层16间房,一间一间量,已施工的墙体面积、没做完的墙面抹灰、地砖铺设、外墙瓷砖、场地硬化,每一项都现场记下来,反复核对。大家忙得满头大汗,整整用了3个小时,才算把施工数据都定下来。

回到村委会,调解正式开始。法官和村干部一起,按2016年当地的人工市场价算工钱:总工程款该是221496元,减去没施工项目的41600元,再扣掉吴某生前已经付的164800元,最后算出来,杨某一家实际该补15096元。“账算得清楚,没毛病!”陈某和杨某两边都没意见。可眼看就要成了,新问题又冒出来了:陈某觉得“十年讨薪太委屈”,非要让对方多付5000元利息,总共要2万;杨某这边则说,房子主体到处渗水,得让陈某先修好。两边各不相让,杨某家几个亲戚起身就想走:“这没法谈了!”

“大伙儿别急着走,到院里坐会儿,透透气再商量!”关键时候,老罗赶紧打圆场。

于是,一群人搬到村委会小院里,法官和村干部当“中人”,陈某、杨某一家围着小板凳坐成一圈,就像平时邻里聊天一样,你一言我一语继续说和起来。

“这事儿拖了10年,法官跑了多少趟,又是量房又是算账,不就是为了让两边都省心?现在就差几千块的事儿,各退一步,不就过去了?”老支书老朱也在一旁帮腔,“当年合同是我见证的,陈某干活实在,杨某一家日子也不容易,都是乡邻,互相体谅下,以后见面还能打招呼。”

法官趁机接着说:“关于利息,合同里没写,现在要额外要,法律上不支持;至于房子渗水,陈某可以给你们提提维修建议,你们自己修,也省得再来回折腾。”

就这么着,在两位村支书的见证和法官的引导下,两边终于松了口:杨某一家当场给了陈某13500元建房尾款,房子渗水的事儿自己解决,从此两清,再也不扯皮。

“借用民间智慧,彰显司法温度。‘板凳搭拢’,搭的是信任,拢的是人心。”承办法官感慨道,这种从漫川当地民俗里来的解纷办法,把“坐下来好好谈”的民间智慧,和新时代“枫桥经验”理念有机结合,再复杂的纠纷,在拉家常似的聊天里就化解了,这才是基层治理最接地气的“枫”景。

(通讯员 王靖涵 李传宏)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