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寻非遗古韵,续百年匠心

时间:2025-07-28 15:49:00

大众网记者 魏静 潍坊报道

为探寻非遗技艺从传统形态向产业化发展的演进路径,深化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意义认知,7月20日至21日,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深耕齐鲁红土・传承革命薪火”实践团队赴潍坊市杨家埠、北杨善村开展“寻非遗古韵,续百年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技艺体验、匠人对话等方式,青年学子在竹篾勾勒、刻刀游走间触摸非遗温度,学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道路,为传统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杨家埠:风筝与年画交织的千年传承密码

7月20日上午,鲁东大学盈科法学院“深耕齐鲁红土・传承革命薪火”实践团队走进潍坊市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参观非遗风筝制作、体验风筝扎制技艺、探访特色木板年画工坊及游览民俗展馆。

一窥风筝里的 “年画魂”:从制作到放飞的文化融合

“杨家埠的风筝,骨子里藏着年画的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师傅的一句话,揭开了这项技艺最独特的密码。在风筝工坊,实践队员全程观摩了 “扎、糊、绘、放” 四艺的完整流程:老工匠先根据风筝题材选取三年生的毛竹,经晾晒、劈削、打磨成粗细均匀的竹篾,再以 “十字扎法”“米字扎法”固定骨架,仅“扎”这一步,就需保证竹篾弧度误差不超过2毫米,否则会影响飞行平衡。糊制时选用的桑皮纸,是当地传承百年的手工造纸技艺产物,轻薄却坚韧,能抵御高空风力侵蚀。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老工匠填充风筝色彩。董威 供图

实践队员张鑫浩在体验绘制时,先是用铅笔轻轻打稿,却被王师傅笑着制止:“咱杨家埠的画,讲究下笔无悔,心里有谱才能落墨。” 在师傅指导下,他尝试直接用淡墨勾线,再以渐变蓝晕染海浪纹,虽然线条不如匠人流畅,却把年轻人喜爱的清新色调融入传统图案,让这只“青春”版风筝既有古韵又添新趣。队员赵萌萌在扎制竹篾骨架时,因力度不均导致竹篾断裂,王师傅取来新竹篾示范:“力道要像给庄稼松土,巧劲而不是蛮劲,这和做人一个理儿,太刚易折。”简单话语里,藏着老匠人对技艺与人生的双重领悟。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扎制竹篾骨架。董威 供图

年画工坊里的 “慢功夫”:十二道工序里的坚守

穿过风筝工坊,实践团队来到木版年画制作区。靠窗的工作台上,老工匠们正在雕刻台旁将“朽稿”反贴在梨木板上,手持刻刀沿着线条游走。责雕刻的老工匠介绍:“杨家埠年画分线版、色版,线版要刻得深,色版要留得匀,一块版子至少得刻三天。一张年画往往需要五六块色版套印,兑版时差一毫米,颜色就串了,所以得用‘夹纸 '固定,这步叫‘跑色处理 ',全凭手感。”

在木版年画印刷区,实践队员围拢上前,尝试用棕刷蘸取矿物颜料刷版,看似简单的动作,但力道的轻重会导致上色是否均匀。手持拓印工具,轻蘸颜料,小心翼翼按压,随着雕版纹理缓缓浮现,传统年画的魅力在指尖流淌,让“朽稿、雕刻、印刷”的工艺不再是文字描述,而是可触摸的文化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尝试上色雕版。董威 供图

民俗展馆里,时光的脉络更加清晰。清代的“五谷丰登”主题年画用色厚重,人物造型夸张,透着农耕社会的质朴;民国的“摩登女郎” 主题年画中,女子烫发、穿旗袍,背景里的洋房电车,记录着中西文化的碰撞;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主题年画,拖拉机驶在光伏板田间,宇航员与八仙同框,传统门神手持“绿水青山”牌匾 —— 这些跨越百年的作品,生动诠释了杨洛书老人的话:“年画不是挂在墙上的老古董,它得跟着老百姓的日子变,才能活在当下。”

北杨善村:剪纸为媒,“善”文化里的青春表达

若说杨家埠的非遗是恢弘的画卷,北杨善村的剪纸便是细腻的工笔。7月21日,实践团队走进这个被誉为“剪纸之乡”的村落时,恰逢村里的剪纸传习中心开课,二十余名村民正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剪“福字团花”。

图为实践队员观赏民俗剪纸作品。隋涵宇 供图

踏入剪纸非遗工坊,实践队员瞬间被满墙灵动剪纸吸引。案台上,刻刀、蜡盘、红纸有序摆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端坐其间,手中刻刀如灵动游龙,在红纸上游走。只见她拇指抵住刀背,其余四指轻扶纸张,随着手腕翻转,纸屑簌簌落下,片刻间,花鸟鱼虫、吉祥纹样便从红纸中“生长”出来。非遗工坊内洋溢着热烈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实践队员们围拢上前,在传承人指导下,尝试用刻刀“雕琢”红纸——从握刀力度的摸索,到图案线条的刻画,每一刀落下,都是对“阴阳刻结合、虚实相衬”剪纸技艺的体悟,让“起稿、剪刻、装裱”不再是冰冷流程,而是可触摸的文化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赵萌萌尝试剪纸。隋涵宇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展示剪纸作品。隋涵宇 供图

据村支书介绍,北杨善村曾面临剪纸技艺后继乏人的困境,近年来通过“非遗+文旅”模式,不仅建成剪纸艺术馆,还培育出50余人的专业队伍,开发出剪纸书签、装饰画等文创产品,带动村集体每年增收约8万元,手工艺者人均年增收约1万元。“我们的剪纸里藏着‘善'文化,比如‘邻里互助 '主题作品,既传承技艺,也教化人心。”村支书指着馆内“善行义举榜”剪纸墙说,非遗正成为乡村治理的“软实力”。

杨家埠风筝制作技艺通过“扎、糊、绘、放”四艺的传承与展示,让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北杨善村建成剪纸艺术馆、传习中心,培育50多人的剪纸队伍。两者都成功走出了非遗助力文旅融合的道路。本次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团队跳出“参观式”体验,以“上手操作+匠人对话+场景浸润”的模式,深刻感受到剪纸艺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好寓意,让非遗传承从抽象概念落地为可感可触的文化实践,为传统非遗在当代的活态传承写下了生动注脚。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将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强国战略,传承发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为进一步释放非遗民间艺术活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