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点“土”成金 富民兴村

时间:2025-07-16 08:28:00

芋苗丰收。曹洋 摄

工作人员查看水蛭晒干情况。袁荣泽 摄

阳春市合昌水蛭养殖专业合作社水蛭养殖基地。袁荣泽 摄

阳春金融机构为沙姜产业推出金融服务方案。受访者供图

蚕茧。邹基勇 摄

水蛭养殖撬动千万元产值,远销海外;“中国沙姜第一镇”在金融“活水”浇灌下,产品香飘万里;一根芋苗盘活撂荒地,串起富民产业链……

当前,阳春市特色农业产业正蓬勃发展,书写着一个个点“土”成金、富民兴村的生动故事,化作助推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

●罗天 王静 曹洋 邹基勇

水中“软黄金”撬动千万产业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阳春市河西街道升平村的合昌水蛭养殖基地看到,一座座黑色的恒温大棚整齐排列,室内有一个个水蛭养殖池。

“合作社共有13个养殖棚,年产水蛭约30吨。”阳春市合昌水蛭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国森介绍,合作社养殖的菲牛蛭和日本医蛭主要食用猪血、牛血,养殖周期在半年左右。该合作社正与省农科院合作,研发更利于水蛭健康生长的饲料。

在基地外的露天晒场,一排绿色的晒网上晾晒着水蛭干。合作社还购置了冻干机,通过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将鲜活水蛭脱水,保留其活性成分的同时延长保存时间。

水蛭又名“蚂蟥”,被称为水中“软黄金”,具备较高的医用价值。“水蛭提取出的水蛭素具有强烈的抗凝血作用,有助于治疗心梗、脑梗等血栓性疾病,市场前景广阔。”黄国森表示,合作社与多家医药企业展开长期合作,产品远销中东地区、美国,年产值约1000万元。

为推进水蛭养殖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该合作社采取“种苗供应—技术帮扶—产品回收”全流程扶持方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养殖。“养殖水蛭主要是前期建设辛苦一些,种苗、养殖技术方面,合作社都安排了专家帮忙,挺省心的。”养殖户林伟表示,去年他一个水蛭养殖棚的收入就有10万多元。

河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华成介绍,水蛭养殖产业引进后,为周边村民每年增加约4万元的土地租赁收入,水蛭孵化、管理、销售等环节还能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约100人次。

“我们计划联合高校科研力量,深耕水蛭深加工产品研发,生产保健食品、药品、护肤品等,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推动水蛭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黄国森表示。

沙姜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阳春市双滘镇的沙姜种植历史悠久,素有“中国沙姜第一镇”之称,当地孕育的沙姜块茎饱满、辛而不辣、香而不冲,拥有其他产地难以复制的风味和品质。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注入。近年来,邮储银行阳江市分行推出金融服务方案,将金融产品和服务深度融入沙姜种植、生长、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金融“活水”为沙姜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为服务产业发展,邮储银行阳春市双滘支行工作人员开展实地调研,了解沙姜产业发展情况,掌握沙姜农户的经济情况、资金需求以及面临的困难。2025年1—5月,该行已向沙姜种植户投放贷款131笔3152万元,惠及74户。此外,该行对沙姜行业客户开展信贷支持超2.42亿元,累计服务沙姜行业客户上千户。

2024年末,双滘镇沙姜种植面积达1.32万亩,总产量约为2.6万吨,年产值超过1.82亿元。其中,邮储银行阳江市分行所打造的沙姜行业专属惠农产品及相关金融扶持政策,不仅为沙姜农户提供了创收致富的模板,还推动沙姜产业朝着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迈进,加速了产业发展步伐。

“小芋苗”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阳春,有一种其貌不扬却让人“一尝难忘”的乡间美味——芋苗酸。这种用未成熟芋头茎秆腌制的传统小吃,如今正铺就阳春市河口镇乡村振兴的富“芋”之路。

剥丝、去皮、切割、清洗……在阳春市鸿鹄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在熟练地处理芋苗。“我们主要制作半成品,卖给食品厂再加工成食品。”该公司负责人蓝好介绍,眼下正是丰产期,每天都忙不过来。

蓝好透露,1斤鲜芋苗可以腌制成3两左右的芋苗酸,每年5月到11月是丰产期。而鲜芋苗每亩年产量约3万斤,亩产值约3万元,粗加工后产值可达5万元以上。

在河口镇清溪村的芋苗田,连片翠绿的芋苗长势喜人。河口镇副镇长李国斌介绍,全镇目前有820亩芋苗田,部分是由不具备复耕条件的撂荒地改造而来。而清溪村党支部书记王发祥算了笔“土地账”:通过出租撂荒耕地,村里种了410亩芋苗田,每亩每年有300元到450元的租金,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了10多人“家门口”就业。

从撂荒地到“希望田”,河口镇用一根芋苗串起了种植、加工、销售的链条。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小芋苗”成了富民兴村产业。

■相关

盘活撂荒地打造百亩桑园

在阳春市八甲镇清湖村委会清湖自然村,有一位养蚕专业户——廖高勇,他靠着种桑养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22年,廖高勇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承包了八甲镇青竹坪村、垌尾村、峰堆垌等地的100多亩撂荒地,还聘请村民帮忙施肥、采桑叶,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在青竹坪村的寨背山岭,眼前的桑园宛如一片绿色海洋。廖高勇介绍,这些桑树都是他精心挑选的优质品种。离开桑园,来到石板垌自然村的山顶,一座占地900平方米的育蚕室格外引人注目。

廖高勇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拿起一片桑叶,上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幼蚕。“一龄蚕食桑叶1天,睡24小时;二龄蚕食桑叶2天,睡24小时……养蚕是个精细活。”谈起养蚕经验,廖高勇十分自信。

目前,廖高勇的养蚕规模不断扩大,收益也十分可观。扣除蚕种、化肥、工人工资等成本,桑园每月产值可达3万元,蚕茧年产量可达10吨。

周边村民看到廖高勇养蚕取得成功,纷纷前来请教。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从桑苗种植、蚕种选择,到养蚕过程中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他都耐心讲解。在廖高勇的带动下,八甲镇的清湖、大坡、乔连、联合、安马等村如今也涌现出一批养蚕专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