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取名的底线是不违背公序良俗

时间:2025-04-27 17:02:00

苑广阔

4月25日,在广东一家企业从事快递分拣工作的“朱雀玄武敕令”告诉记者,他想要再次改名。这位24岁的湖南小伙,此前已经两度改名。近日,他在湖南政务服务网申请改名“周天紫薇大帝”,但未审核通过。“朱雀玄武敕令”的父亲表示,他不同意儿子改名为“周天紫薇大帝”,他觉得这名字太夸张了。(4月27日《楚天都市报》)

湖南小伙朱云飞的改名闹剧再次引发公众关注。从“朱雀玄武”到“朱雀玄武敕令”,再到被拒的“周天紫薇大帝”,这种对姓名权的过度演绎,不仅是对法律边界的试探,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挑战。在个性化表达日益受到尊重的今天,我们更需警惕姓名权行使中的任性妄为。

从法律视角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姓名权的边界,也就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湖南政务服务的审批意见可谓一针见血:“周天紫薇大帝”这样的名字确实存在敏感性,容易引发公众误解。我国法律虽保障公民姓名权,但这种保障绝非无底线。姓名作为社会交往的基础符号,其公共属性决定了它必须符合基本的文化认知和社会规范。法律在此划出的红线,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之举。

从情理角度考量,这种求奇、搞怪的改名行为,暴露出对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漠视。当事人父亲“太夸张”的评价,道出了多数人的共同感受。姓名承载着家族传承与文化认同,绝非个人标新立异的试验场。更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改名带来的证件变更、系统更新等行政成本,最终都由全社会共同承担。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姓名变更产生的行政成本高达数亿元,其中有多少是源于此类无必要的任性之举?而任性地取一些奇葩姓名,极有可能会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给自己增添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深入分析这种现象的根源,既有网络时代博眼球的心态作祟,也反映出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缺失。“紫薇大帝”等称谓本属神话传说、网络游戏等文化中的特定概念,将其挪作人名既是对文化传统的不尊重,也暴露出现代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

姓名权行使必须守住法律与情理的双重底线。我们鼓励个性表达,但反对将公共资源私有化的任性;我们尊重文化创新,但拒绝对传统的轻佻甚至无知消费。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在其成员追求个性自由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朱云飞”们的改名冲动,社会应当给予理性引导,帮助其认识到:真正的人格魅力从不依靠标新立异的姓名,而源于脚踏实地的成长与贡献。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