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袁奇峰:聚焦“人城产”,中山要加快融入环伶仃洋新“朋友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
最近,深圳和中山发布了最新版的国土空间规划。两市都将珠江口融合发展的内容放在重要位置。深圳提出,要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加快跨珠江口通道规划建设,提高与珠江西岸城市的联通水平,加强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联动发展,创新产业区共建、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链协作模式,推动深圳都市圈与中山、珠海等城市融合发展。中山则提出,全面学习对接深圳,重点推进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谋划高等级合作平台,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
深中加速“双向奔赴”,源于珠三角都市圈格局的变化。
在广东省的规划中,珠三角区域布局了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三大都市圈。相比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由于缺乏实质性的中心城市,尚未真正形成。一直以来,以珠海、中山、江门为主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成为广佛与港深两极争夺的发展腹地。
深中通道开通前,广州积极实施“两洋南拓、两江东进”战略,对珠江口西岸区域形成强辐射。南沙大桥、深中通道开通后,深圳都市圈的影响力也逐渐向珠江口西岸延伸。特别是2010年后,深圳前海不断做大,深圳都市核心区往伶仃洋畔扩容,深圳核心区与东莞松山湖、广州南沙、珠江口西岸等距离进一步缩短,其中深圳前海、广州南沙、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更是通过深中通道连成一线,一个由深圳都市圈扩容而成的环伶仃洋新“朋友圈”正在形成。
在环伶仃洋这个新“朋友圈”的发展过程中,深圳“西协”、中山“东进”是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发展模式取得巨大成功。尤其是2010年以来,深圳的创新城市模式成效显著,形成了全国城市招商都往深圳跑的奇特现象。创新产业的成功,让深圳成为了产业的发生地,不断诞生新产业,这也倒逼深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迫于不断高涨的综合成本,深圳制造业外溢,出现了后来为大家熟知的华为与东莞松山湖的故事。受交通影响,深圳此前的产业拓展多在珠江口东岸。深中通道开通后,深圳首次有了直连珠江口西岸的快速通道,深圳产业向西岸延伸的趋势不断增强。
相比珠江口东岸,珠江口西岸拥有更浓厚的商业氛围和更活跃民营经济基础,制造业基础也更加扎实。自明清以来,南海、顺德、中山等地就较为繁荣,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南海、顺德、中山更是入列“广东四小虎”。对于深圳产业来说,深中通道的开通,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具性价比的投资选择。深圳挺进西岸,理所当然。
抓住深中通道建设的机遇,中山近年来积极拥抱深圳。这是中山产业发展模式升级换代的必然之举。
正如上述所说,中山拥有扎实的商业经济和产业发展基础。20世纪80年代,乘着农村社区工业化的浪潮,中山逐渐发展起专业镇经济,创造了“广东四小虎”的奇迹。但这种模式的局限逐渐显现,边际效应出现。为了破局,中山一直渴望融入大都市圈,完成从专业镇经济走向大都市圈经济的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入新产业,与深圳等大城市共同形成大型的现代产业综合体。深中通道为中山提供了破局的希望。对此,中山这些年来展现出积极的“东进”姿态,并获批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一个产业和城市升级的历史性机遇已经来临。
机遇在前,中山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模式。过去,在专业镇经济时代,地区发展更多的是执行“产城人”模型。产业发展了,城市建起来了,人自然就来。到了房地产经济时代,则是“城产人”模式,实行“土地财政”,招引更多的产业,吸引更多的人口集聚。到了湾区时代,中山需要对产城人的关系作出新思考。科创产业发展关键在于人才。
为此,在对接深圳这座“创新之城”,中山要将“人”的需求放在更加靠前的位置,倡导“人城产”的发展逻辑,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打造优质创新环境,对年轻人、创新创业人才形成强磁力。这种创新环境包含生活环境和政策环境。在这方面,中山应向深圳等创新城市学习,在宜居环境和创新支持配套等方面发力,包括增强创投力量和完善相关创新政策支持等,缩小与深圳等湾区极点城市的环境和政策能级差,加快融入“环伶仃洋都市圈”。
作者:袁奇峰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整理:南方+记者 雷海泉
【作者】 雷海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