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士、发明家、程序员……护士中的“战斗机”,“七十二变”的他们与死神赛跑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创意设计 夏珊蓉 王喆 通讯员 金南星
【开栏语】丁香轻舞,微风细语。
5月12日,我们迎来了第114个国际护士节。
一袭白衣的他们,是医学长河里的提灯者,用专业技能照亮生命航道。
若把视线探入更幽微处,会发现每个科室都“卧虎藏龙”,护士们“身怀绝技”,甚至还隐藏着不少“职业彩蛋”。这些附加技能,是日夜轮转中淬炼出的职业智慧,是专业素养与人性温度共同煅烧出的职业结晶。
我们将用漫画的形式,捕捉并还原那些未被量化的“超能力”。当现代医学遇见人文微光,当标准流程叠加个性巧思,无数个“额外多做一点”的星光汇聚,正将护理变成温暖的动词。

绘制 夏珊蓉
重症监护室(ICU)就像一道生死之门,一边连接着希望,一边抵挡着死神。24小时灯火通明,从黎明到子夜,从春夏到秋冬,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无论是医护还是患者,都在与死神赛跑。
要说不同,大概就是这里的护士们都能“七十二变”吧,文能提笔搞科研,写文章;武能操作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机、ECMO、各种呼吸机、超声下引导有创动脉穿刺等;上能日夜接力守护患者健康,下能化身“大力士”“维修工”“发明家”“程序员”……堪称是护士中的“战斗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的ICU护理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从翻身拍背的温柔到气管插管的果决,从深夜监测的坚守到胸外按压的生死时速,一个个年轻的身体里蕴藏着大大的能量,时不时地能亮出“隐藏款”技能。
“滴滴滴!”警报声刚响起,一个身影已经冲了过去。

绘制 夏珊蓉
这是1998年出生的牛震林的速度。
在ICU里工作,不仅需要冷静果断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速度和力量,所以配置的男护士更多。
即使穿着宽松的护士服,依然遮挡不住牛震林线条鲜明的手臂。
“小牛一身腱子肉,我们碰到两三百斤的患者,他冲在第一个!”护士长翁晨曦介绍。

牛震林/医院供图
在做护士前,小牛就爱上了健身。强壮的体魄让他更快地适应了ICU里的工作节奏,主动揽下了重体力活儿。
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每每看到在团队的努力下,重症患者转危为安进入普通病房,他总是有种成就感和不舍感。“在ICU里能看到人最无助脆弱的一面。这个时候能依靠的就是我们了,不仅要给他们专业有效的治疗,更需要温暖的人文关怀。”
李冏昕是牛震林的同事,手握10个实用新型专利,是个实实在在的“发明家”。

李冏昕/医院供图
ICU里躺着的大部分是重症患者。那些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患者需要采用俯卧位通气能改善患者氧合。为了预防压疮,护士需要每隔2小时为患者进行左右翻身。
无疑,这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李冏昕就在思考:有没有帮助患者自动翻身的辅助工具呢?
她“盯”上了气垫床。一张床一分为二,一边放气,一边鼓气,形成倾斜,患者的身体会随之倾斜实现翻身。她还加上了定时开关,一张“翻身智能床”就呈现出来了。
原理不难,操作不易,包括制作肩膀垫、髋部垫和一对膝盖垫对应的充气组件,每个充气泵组件与定时开关之间形成闭合回路,还有不同充放气的时间控制等。
并非专业出身的李冏昕,锲而不舍终于突破了技术难点,在护士长的帮助下,耗费一年多总算将床做了出来。同事们看着图纸激动地说:“有了这个,我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戴着眼镜的侯杨昆,看上去不像护士,而是十足的“程序员”形象。这和他的兴趣有关,大学期间他修了第二学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如果不做护士,我应该就去做‘码农’了吧。”

侯杨昆/医院供图
“跨界”虽大,侯杨昆一入ICU就很受欢迎。“小侯,电脑卡了,快来救场!”“怎么突然断网了,小侯!”……尽善尽美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还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编写了一个AI辅助输血记录生成的小软件,广受好评。
“输血记录本来是人工手写的,非常麻烦,要记录很多参数,不仅耗时还很容易出错,包括患者的检验检查、血钾、血压等。有了这个软件,只要输入一些简单的数据,就会直接生成输血记录,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解决降低输血错误率的问题。”侯杨昆一脸自豪。
他还成为了信息专科护士,在工程师和部门间沟通,架起了一座畅通无阻的“沟通桥梁”。“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名护士,护理操作一点都没落下,希望将我的兴趣更好地服务护理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