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寨重生记

时间:2025-04-23 08:33:00

《 河南日报 》( 2025年04月23日 第 08 版)

三川汇流,风云际会。南寨、北寨和西寨,曾是历史上周家口漕运鼎盛的象征。

老街换新颜,换来的是一道难得的风景。2024年,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我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满载故事的南寨如今芳容绽现,在“微改造”和“精提升”中,保留烟火气、氤氲文化味,探索出一条新时代古城更新与现代生活共存的路径,让“历史”和“文化”在这里携手绘就文旅“新春天”。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化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卢涛

李家当铺院,青砖黛瓦流古韵;老皮件厂,复古怀旧工业风……行走在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纵横交错的街巷,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在这里交汇。它们是历史文脉的承载者,也是城市记忆的见证者。

如今,一个个从历史时光里“醒来”的地标,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记忆翻滚?其实,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作为我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现代的活力,还有市井的烟火气。

季春时节,生机盎然。记者多次来到栖身于沙颍河南岸的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探寻漕运重镇旧时光,感受这条历史文化老街区的新活力。

重现老街新风貌

位于川汇区的南寨历史文化街区长啥样?2023年,周口启动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范围东至中州大道、西至滨江国际星城、南至西大街、北至沙颍河南岸,总面积26公顷,核心保护范围4.12公顷,新街、老街、剪股街、南山货街等街巷互通互连。在更新过程中充分尊重街区原有肌理,以码头—街巷为骨架,恢复城水格局,复兴城市功能,延续历史文脉。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老建筑是从时光里走来的杰作。南寨历史文化街区曾是周口商贸文化和漕运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街区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目前保留有古建18处、街巷11条。它们以百年长镜头,存录着一个城市的流年记忆。

当“老街区”遇到“新发展”,守护好“周家口”的城市记忆成为重要课题。“合理布局文化、生活、商业和公共四大空间,是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程的主要任务。”周口市沙南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技术服务单位工作人员缪俊说,街区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活化”这些沉睡的文化遗产,关键在于要有创新保护与发展的思路。

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南寨历史文化街区已芳容绽现。以李家当铺保护修缮工程为例,在“绣花式”修缮过程中,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对房屋进行“延年益寿”,能够保留的尽量保留,不能保留的,采用旧的瓦片、木料进行修缮,原汁原味保留古建的历史风格。

一对新人在老街拍摄婚纱照。 缪俊 摄

无独有偶,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周口皮件厂也迎来蝶变,作为周口商业繁荣的见证,大烟囱、大水塔、旧厂房等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也见证了城市的进化。如今,门窗又穿新绿,灰墙上树影婆娑……镶嵌在城市肌体里的周口皮件厂被巧妙“整活”,将绽放出独有的个性光芒。

为让周口皮件厂更好地“活”起来,在改造时打通了厂区道路,结合钢结构的天桥、步梯等设施,打造完整的环形行走路线,让各座建筑“牵手”。并在保留原有厂房结构和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将逐步引入书店、咖啡馆等休闲业态,打造成潮流文化新地标,让工业“锈带”变“秀带”,让历史文脉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在南寨历史文化街区的入口处,有两座灰白色的建筑格外惹眼,游客中心是迎接八方游客的前沿阵地,城市展厅则将漕运重镇的往事向人们娓娓道来。与它俩挨着的“邻居们”也有来头,分别是原川汇区财政局、原川汇区总工会、原川汇区人民法院的办公楼,经建筑师的点化,它们将“变身”为独具特色的景观酒店。

如今,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开工建设的项目已全部完成。目前正在推进二期市政配套、院落更新、文化氛围提升等工程建设。项目总体进度已完成68%,修复并保护市级文保单位5处,省级文保单位1处。还打造了3处景观公园,全面整治了6条市政道路。伴随着城市更新,还有更多惊喜上新。

周口市沙南老街历史文化街区技术服务单位负责人王新军,一位江苏人,操着口音颇重的普通话,却能把掩藏于时光褶皱的南寨历史信口道来。他介绍说,下一步将持续秉持工匠精神,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激发街区功能活力,提升老街品质,打造城市名片,助力街区成为老城历史文化复兴的文化传承区、商业聚集区、文旅休闲区和居民宜居区。

坚守初心惠民生

“这所排房目前已变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将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医疗信息咨询等服务。”在“焕新”后的白彦章故居,川汇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少华介绍道,修复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的方式,最大程度保留历史的原汁原味。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名噪周口的同仁医院也将以同仁医馆的名义归来。而这只是实现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力再造,让“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一个缩影。

4月17日,在位于新街的微管廊施工现场,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为弥补街区基础设施缺口,供水、供电等管线以微管廊的形式隐藏于地下,杜绝了反复开挖“拉链路”现象,做到还路于民。“路宽了,灯亮了,环境好了,人气旺了,这日子咋不幸福呢。”70岁的吴振英老人站在家门口喜笑颜开道。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在高质量推进庄行老街改造提升中,通过实施新街、老街、文化街核心区域民居院落及立面改造,充分尊重居民改造诉求,在延续街区肌理基础上,提供满足群众不同意愿的改造方式,塑造整体风貌,完善设施配套,让老街区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

市民在大渡口码头遗址拍照打卡。 卢涛 摄

建筑无言,生活有声。71岁的市民李宪法一有空就到西坑生态公园溜达,这个曾经被公认为脏乱差的西大坑,如今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现在这里是集生态旅游、体育休闲、亲子娱乐、商业街区于一体的经济综合体。”周口市沙南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项目负责人杨智岭说。

如今,像李宪法一样,迁走的居民释放了空间,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植入新业态创造了条件。留下的居民延续了原有的生活形态,老街的文化、个性和精神也得以传承。这折射出只有充分尊重本土文化,尊重原住民的选择,才能让他们成为街区改造的参与者,从而实现共建、共享、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普济门下,400多块磨盘铺设而成的台阶错落有致,倾听着来往市民的脚步声;小渡口、大渡口处,码头、粮包、排桩陆续“归来”,闪烁着周口漕运文化、商贸文化的时代烙印……眼下,老街区正“变身”为兼具文化审美、情感体验的新载体,坚守初心惠民生“理想图景”愈发具象化。

升腾浓浓烟火气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暮色笼罩着整个周口,却罩不住周口人想要撒欢的心。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另一番天地的门被彻底敲开,来往的行人和车辆融进被灯光照亮的夜色中,燃起一缕别样的“人间烟火”。

鲜嫩多汁、色泽焦黄油亮的羊肉串发出滋滋的“邀约”,回头率极高;冰凉爽口、奶香十足的申记雪花酪,承载了老一辈周口人的记忆……位于南山货街“臂弯”处的大十字街小吃城,是市民游客近悦远来的圣地。这里既留住了老街区的灵魂,又升腾着夜经济的活力。

“曾经脏乱、条件较差的小吃城,变得整洁干净,卫生条件焕然一新,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了。”申记雪花酪制作人丁娜说,作为青年一代,有义务更有责任把周口特色小吃文化传承下去,让回乡的周口游子和外来游客都能尝上一口地道的周口味。

如今,21家摊主在这里解锁了街区改造升级带来的新体验,热闹繁忙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成为周口“夜经济”板块上的一块闪亮拼图。这背后是注重商业业态与市民生活互动交融的生动实践。“改造既保护了街区的原味、原貌、原住民,又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丰富了街区业态。”杨智岭说。

4月22日,市民在沙颍河南岸的南寨历史文化街区磨盘山处看货船来往。 卢涛 摄

不久前,在南寨历史文化街区正北方的滨河渡口文化带上,一个古色古香的茶馆悄然开张,市民游客坐在靠窗处品茗之时,可一览三川交汇处的独特魅力。“这里的视野非常好,沙颍河上来来往往的货船也是一道风景,周口很棒。”商丘小伙贾小印赞叹道。

如何让街区的烟火“磁吸力”绵延不绝,在新时代大放异彩?这需要培育一批布局合理、业态丰富、辐射范围广的夜间经济载体,并利用节庆和消费热点,举办特色文化旅游活动,激发更多活力十足的文旅新体验、新场景,升腾城市“烟火气”,让城市文旅持续“圈粉”,进而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长河奔涌向前,南寨历史文化街区却仿佛“逆龄生长”,在历史的传承与创新中,擘画“道德名城魅力周口”城市新图景。“重生”的南寨,雕刻着漕运重镇的历史繁华,承载着几代人的难忘记忆,也将为周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