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化微短剧传递对时代精神的新探索
【文化评析】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的市场规模高达504亿元。为引导其高质量发展,行业主管机构通过实施一系列创作计划、推优机制等,促进微短剧行业的精品化创作,推动其成为文化创新与发展、时代精神传播的新载体。《家里家外》《重回永乐大典》《一梦枕星河》《东坡先生赶考记》等一系列优质微短剧出现在人们的手机屏幕上,引发一众好评。
精品化微短剧尝试将历史要素植入情节背景,让观众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剧集时间内,感受到故事时间的分量、文化的质量。在《家里家外》中,观众透过主人公日常生活,看到诸多历史要素,比如,对川渝地区特大洪水的“大”救援、对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冠的“大”围观、购买收音机电视机为家庭添置起“大”物件,这些“大”事件出现在中国大地真实的历史大进程中,也构成普通人“家里家外”生活故事的大舞台。
微短剧的创作者向传统端的精品力作用心学习,逐渐寻找到一条将时空要素转化为时代场景的路径,让微短剧在这块与观众距离最近的屏幕上得到精品化呈现。选取苏州诸多地标作为拍摄地的《一梦枕星河》,对空间要素进行了细致转化,古城全貌与局部细节在航拍镜头下交替出现,非遗技艺制作的精品在特写镜头下纹理清晰可见,适度穿插的吴侬软语、昆曲评弹,为观众带来江南水乡的视听愉悦,进而体会古城守护者为何守护、为谁守护的美好心愿。微短剧《今人不见古时玥》,对时间要素进行了细致转化,移动镜头的使用展示当今时代的生活节奏,框架式构图配合人物对古代的探索之乐,交叉蒙太奇的镜头组接,带观众“秒回”西汉,体验历史背后的想象空间。这些精品化微短剧,将时代的脉搏、历史的变迁,转化为观众指尖的一场视听盛宴,让文化价值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精品化微短剧尝试将时代的精神融入故事内核,在提升自身内在品质的同时,也增进了对精神力量的传播。《重回永乐大典》,其展示的正是当下年轻人为修复古籍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这一精神与历史上古籍编撰者、历史守护者的精神遥相呼应,是他们让中华文脉赓续绵延。《东坡先生赶考记》没有将苏轼作为一种停留于人们视觉塑造表层、集体记忆浅层的文化符号,而是深入挖掘人物的情志与品格。剧中的家国豪情、父兄亲情、浓郁乡情,都由求学上进的励志精神贯穿起来,让观众可从当代视角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
作为一种内容产品,微短剧对观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鼓励创新,创作具有美学深度、历史厚度、精神高度的精品化微短剧,推动微短剧在产业层面良性发展、艺术层面不断进步,从而更好发挥其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精神滋养。
(作者:张梓轩,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